2025年被行业认为是智驾元年,所以我们看到新年伊始各大车企就开始高举科技普惠大旗,试图推动智驾的普及。

但是随着近日关于小米SU7参数图片)的一场车祸事故,智驾的可靠性开始备受质疑。

虽然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我们尚不可知,但对智驾的质疑倒是一直存在。因为目前所有的智驾,包括所谓的高阶智驾,仍都属于L2辅助驾驶的范畴,并且现行法规对“人机共驾”事故的责任划分尚未明确,所以归根结底,驾驶者对驾驶仍需保持敬畏。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我们到底该如何使用智能驾驶辅助呢?



【智能驾驶辅助的工作原理】

智能驾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但商业化始于特斯拉,时间是2014年,此时的特斯拉推出了Autopilot系统,这是首款量产车搭载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

智能驾驶系统的工作原理,首先是通过多种传感器实时收集周围环境信息,这些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以获取车辆周围的图像、声音、深度和距离等信息。

基于环境感知结果,智能驾驶系统运用高级算法进行路径规划,并在不同情境下作出决策,这些决策包括但不限于避障、遵守交通规则、变换车道、停车或加速等,并最终转化为具体的车辆动作指令,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发送给汽车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从而完成智能驾驶辅助。



为什么不能过度依赖智能驾驶辅助的原因,是传感器本身存在各自局限,算法所覆盖的场景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为驾驶环境是复杂的,也是充满变数的,比如天气、施工、光线等的影响。

辅助驾驶商业化至今时间并不长,虽然它正成为很重要的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政策对L3辅助驾驶持保守态度的重要原因。

【辅助驾驶的使用方法】

但是,智能驾驶辅助对驾驶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在城市拥堵状况下,系统可以自启停避免频繁踩刹车,在高速状态下巡航可以适当缓解车主的疲惫,那我们应该怎么正确使用呢?



在使用辅助驾驶前,驾驶者一定要仔细阅读车辆说明书,了解系统的使用限制和注意事项,包括OTA之后也需要重新学习。事实上,当下一部分车企已经启用了考试等方式,让驾驶者在使用前对这项技术有充分的了解,但仍有很多用户不以为然。其实现在的智能汽车,已经不止是一辆车,更是一个智能终端,你只有了解它,才有可能掌控它。

也正因为辅助驾驶有限制,所以在使用自动驾驶辅助过程中,驾驶者仍需保持对路况的注意力集中,避免从事可能分散注意力的活动,如看手机、聊天等,以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

我们的交通环境是复杂的,也是充满变数的,系统可能无法准确判断所有路况下的安全速度,在暴雨、大雪、浓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系统的性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加上人的反应能力是有限的,接管不及时,极大可能会出现二次伤害,所以这个过程中,车主需要将手放在方向盘上,需要时刻关注驾驶环境。

此外还有定期的检查与保养,智能驾驶系统依赖于多种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的协同工作,为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一定要定期进行车辆检查与保养。



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正逐渐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的。通过正确使用智能驾驶系统,我们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安全和舒适的驾驶体验。然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时刻保持对路况的监控和警惕性,确保行驶安全。

其实不仅是智能驾驶辅助,不管驾驶任何车,我们都要有安全意识。比如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有清晰的认知,对车辆的功能有清楚的了解,在驾驶过程中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都要保持良好,并且驾驶过程不管是前排还是后排都要系好安全带,才能在关键时刻不需要反应而做出正确的行为……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当然,对车企来说,如何提高智能驾驶辅助能力,如何做正确的营销和引导,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