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在一战之前,一直都是英国和沙俄争夺的对象。1907年双方签署了《英俄条约》,规定了彼此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基本上就是沙俄占据北部包括德黑兰在内最富有的地方,英国占据东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则设立为双方的缓冲区。
尤其是沙俄,将大量俄国人安插到伊朗的军队当中充当军官,几乎控制住了整个伊朗的军权。伊朗人明显不干啊,这么搞下去,堂堂大波斯帝国,岂不是要亡国了?所以1917年沙俄覆灭后,礼萨汗果断出手,清除了大量俄国军官,取而代之的都是伊朗本地人。
1921年,礼萨汗又与亲英力量合作,夺取伊朗军权。紧接着,礼萨汗又赶跑了英国势力,推翻了伊朗恺加王朝,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到了1926年巴列维王朝建立后,伊朗才算是真正站起来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伊朗再次遭到英苏入侵
礼萨汗是一个奉行世俗化的君主,他的偶像是现代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凯末尔就是坚持在土耳其推行世俗化的领袖。
伊朗和土耳其一样,过去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所以推行世俗化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教士集团们在各地的势力根深蒂固,很难彻底清除。而且老百姓们就信这一套,毕竟是上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早已注入了基因当中,在没有见过世面之前,他们怎么舍得放弃?
- 首先,礼萨汗以法国法典为蓝本,进行司法改革。用现代的法律,取代古代的教法。同时,司法权也从教士集团手里,转移到了政府手里。
- 其次,礼萨汗设立教育部,建立世俗化学校,用世俗化教育,取代过去的念经教育。将教育权从教士集团手里夺过来。
- 此外,礼萨汗鼓励男女平等。这在当时的伊朗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很多人说伊朗比其他中东国家强的地方就是女性可以出来工作。其实人家100年前在推行世俗化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实现这一点了,而且那时候女性是不允许戴头巾的。当时的伊朗女性可以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也可以读大学。
这一系列改革过后,伊朗可谓是脱胎换骨,几乎成了一个翻版的欧洲国家。当然了这事儿也引起了教士集团的强烈不满,这些老顽固们,始终坚持复古,并且一代代传承着复古思想。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当时的礼萨汗是保持中立的一方,但英苏两国觉得,伊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不能保持所谓的中立。
为此1941年8月,苏联和英国相继将军队开入了伊朗,苏联控制了伊朗北部,英国控制了伊朗南部,礼萨汗被迫退位,他的儿子巴列维国王被推上了大位。
这导致礼萨汗的改革没能进行到底,教士集团保留了部分残存势力。伊朗被占后,成为了同盟国向苏联运送物资装备的重要通道,没有这条通道,苏联想要打赢德国,几乎没可能。
二战结束后,苏联迟迟不肯离开伊朗
巴列维国王上台以后,几乎就是个傀儡,因为北边是苏联,南边是英国,他夹在中间,根本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
这时候的伊朗,完全是苏联和英美说了算。
不过苏联和英美也有约定,等到战争结束后,他们便退出伊朗。毕竟他们自诩不是侵略者,只要战胜了德国,自然没理由继续留在伊朗。
可苏联方面却不这么想。
苏联当局认为,沙俄当年控制着伊朗北部,要不是沙俄崩盘,俄国人早就把伊朗北部给吃掉了。所以苏联认为,伊朗北部就是俄国的领土。
因此,苏联在抗击德军的同时,居然还在建设伊朗北部。伊朗北部的一些基础设施,就是当年苏联留下的。
二战结束后,大家商量着退出伊朗。英美发现苏联迟迟不肯退军,索性就带头撤离了伊朗。苏联方面一看,吃掉整个伊朗的机会,这不是来了吗?
为此,苏军表面上撤离了大不里士,实际上则兵分三路进军德黑兰以及土耳其和伊拉克的边境。至于伊朗北部其他地区的苏军,压根就没挪窝。
紧接着,苏联的几百辆坦克,开入了伊朗,显然是要通过武力占领伊朗。顺带着,苏联还恐吓了一波土耳其,要求土耳其割让阿尔达汉和卡尔斯地区。这两个地方是沙俄强占土耳其的,列宁时期,苏联归还给了土耳其,斯大林觉得这地方还是俄国的领土,所以打算要回来。
伊朗方面,则在联合国控诉苏联的侵略行为,同时英美也在对苏联施压。尤其是美国,甚至开始威胁要与苏联爆发战争的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才在2个多月后,骂骂咧咧地撤离了伊朗。
不过苏联也不是白走,他们早就在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疆省扶持起了亲苏势力,妄图以这种方式进一步控制伊朗。
摆脱苏联后,伊朗果断倒向了美国
对伊朗来说,二战结束后,自身的命运依旧险象环生。如果苏联当时得逞,必然会通过武力占据伊朗全境。
那伊朗就彻底完了,可以直接宣告亡国了。
苏联走后,苏联扶持的力量,继续在伊朗北部和巴列维王朝作斗争,最终被巴列维王国所灭,苏联势力才彻底从伊朗被清除。
这个时候巴列维国王就已经很明显倾向于和美国打交道了。毕竟对伊朗来说,苏联太霸道,英国也不是啥好东西,且又衰败了,美国是刚来的,所以既然非要选一个当靠山,巴列维果断选择了美国。
1951年,摩萨台出任首相以后,巴列维国王再次被架空。这回拯救他的还是美国,在美国人的帮助下,1953年8月,巴列维国王顺利夺回了权力。
所以说,巴列维国王对美国的信任度是极高的。但每次出了问题,就找美国帮忙,也使得巴列维国王养成了对美国的依赖性格,从而为后来的祸事埋下了伏笔。
自身不独立,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靠别人扶着站起来的人,早晚也会因为别人撒手不管,而重重地倒下。
1963年,伊朗再次开始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无非是为了延续礼萨汗时期的改革,巴列维打算将父亲没做完的事情做完,甚至想做得更完善。
不过,巴列维可没有他父亲那种意志力和执行力,这也为这场改革定下了基调。帮忙进行改革的人,有不少蛀虫,这导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逆反现象,完全达不到巴列维的预期。巴列维对这些蛀虫,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巴列维自家王族内部,也有大量类似的蛀虫。这可就要命了,毕竟上行下效,如果不除掉这些蛀虫,那巴列维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推行下去。
但是我们此前说了,巴列维太过于依赖美国,导致他个人形成了依赖心理。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很难做到杀伐决断。莫说对亲人下手了,就算对那些毫无关系的蛀虫,他都下不去手。
1979年后,伊朗再次反美亲俄
1979年,巴列维国王品尝到了优柔寡断的后果。当时大量教士集团,看巴列维的改革走进死胡同后,果断发动民众,要求巴列维国王走人。
当时巴列维也曾经询问美国,是否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从这一行动就能看得出来,巴列维是这样的人,过于优柔寡断,没有大将之风。
美国给出的回答是不要轻举妄动,毕竟一旦动用军队,那死伤人数是很难估计的,到时候美国人可不想背这口锅。也因此,巴列维错过了最佳翻盘时机,从而丢掉了江山。
此后,教士集团们拧成一股绳,开始完全否定世俗化之路,将礼萨汗时期推行的政策,几乎全部推翻,从而努力开始建设一个完全复古的政教合一的伊朗。
同时,新伊朗走上了坚决反美的道路。不反美,那他们得国就不正,毕竟美国是巴列维的后台,巴列维家族现在还住在美国。
至于亲俄这事儿,主要是因为苏联包括后来的俄罗斯,和美国关系也不好。敌人的敌人,就可以做朋友。所以伊朗一边提防着俄国,一边则和俄国手拉手,成了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