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长卷中,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标志着海洋生态系统复杂化的关键转折。层孔海绵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参与者,其突然崛起始终是古生物学界的未解之谜——这类造礁生物如何在全球海域同步出现?它们的矿化能力从何而来?这些问题因早期化石证据的缺失长期悬置。

日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在宜昌远安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层孔海绵化石(距今4.8亿年前),命名为嫘(léi)祖冠毛层孔海绵(Lophiostroma leizunia sp. nov. Jeon),为这些谜题提供了答案。


▲华南早奥陶纪层孔海绵动物礁及相关生物复原图。棕色:层孔海绵 Lophiostroma leizunia;橙色:石松海绵;浅绿色:瓶筐石;苔绿色:钙微生物;棘皮动物(海百合)。原始艺术作品由E. Manzanero Criado创作,并经其授权发表

01

新发现的层孔海绵化石

层孔海绵,曾被称为层孔虫,是奥陶纪-泥盆纪(古生代)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地理分布和造礁作用方面类似中生代之后的石珊瑚。在北美大陆,由层孔海绵形成的生物礁是非常重要的油气储层

本次发现的层孔海绵,在野外观察时呈黑色。大多数个体的长度限于一到两个手指节。形状多样,有薄层状、圆顶状、球状、柱状、指状等。


▲嫘祖冠毛层孔海绵构造,纵切面(A-D, F, G)和横切面(H-I)特征

化石发现地附近有一个嫘祖镇,因而将化石命名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在古代传说中,嫘祖被认为发明了养蚕和丝绸,而本次发现的层孔海绵,其微观结构与丝绸又有着相似之处。

02

远古“造礁者”
骨骼藏“玄机”

科研团队发现,嫘祖冠毛层孔海绵通过氟磷灰石(即磷酸盐)构建骨骼,这在海绵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新发现确立了多孔动物门。这是第一个已知的利用三种主要生物矿物质(硅、碳酸钙和磷酸钙)的后生动物门。


▲嫘祖冠毛层孔海绵的元素分布

早期层孔海绵骨骼中磷酸盐的存在,拓展了人类对早期动物生物矿化能力的理解,表明早期海绵可能已具备多样化生物矿化策略所需的遗传能力

另外,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形成复杂的礁结构,在框架构建和结合其他造礁生物组分(如钙微生物、石松海绵、瓶筐石、棘皮动物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早期的层孔海绵所建造的礁结构,其复杂性堪比后来的礁生态系统。这一发现将造礁层孔海绵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2000万年。

03

早期演化“实验品”

研究填补了层孔海绵早期演化历史的空白,还为理解早期动物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揭示了地球历史上关键时期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生物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

科研团队认为,嫘祖冠毛层孔海绵可能代表了磷酸盐生物矿化的早期“实验品”。它们在演化中尝试一种又一种独特的“材料”,虽然最终在海绵动物中没有成为主流,但为我们展示了生命演化的丰富可能性。


▲宜昌远安发现的早奥陶纪层孔海绵-棘皮动物生物礁

这项研究展示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复杂性在地球历史早期阶段(距今4.8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为理解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