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女之家”里进行手工制作。
开展法律知识讲座。
志愿者们在“妇女微家”为留守儿童准备礼物。
□文/摄 本报记者 刘瑞
“自从有了‘妇女之家’,我们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排练歌舞,分享经营家庭心得。”近日,哈尔滨市香坊区通天街道油坊社区的“妇女之家”里欢声笑语。近年来,哈市通过“妇女之家”“妇女微家”阵地建设,建立起灵活多样的基层妇联组织形式。在更好满足妇女群众多元需求的同时,将培训到家、送法到家、关爱到家、活动到家等服务送到妇女群众身边,让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广大女性身边的贴心“娘家”。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造特色“妇女之家”
“听说过体检,对婚姻家事进行体检,还真是头一回体验。”近日,在黑龙江铭昊(哈尔滨)律师事务所的“情理法”妇女之家,市民刘丽娟就体验了一把:“瞧,有体检报告,还有专业律师解读分析、提出建议,太周全了。”
刘丽娟体验的“婚姻家事体检”,是“情理法”妇女之家一个工作创新。体检内容围绕妇女日常生活中遇到涉及情感危机、财产保护、老人赡养等家庭婚姻家事问题,通过法智体检软件进行答题检测。线上生成体检报告后,由专业律师进行分析解读,给予免费的法律咨询或心理辅导。
于2022年成立的“情理法”妇女之家是南岗区妇联与黑龙江铭昊(哈尔滨)律师事务所妇联共同为辖区妇女姐妹化解婚姻家庭矛盾,提供多元、便捷服务而打造的一个阵地。“情理法”妇女之家在为律所女职工提供学习活动场所的同时,成立了“家+和”巾帼婚调工作坊,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社区网格化服务的优势作用,通过微信群、社区公益联络站、婚姻关系及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实现基层群众与巾帼法律志愿团队及时对接。
“情理法”妇女之家仅是全市“妇女之家”的一个缩影。哈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着手创建“妇女之家”时就开始有针对性调研,高标准建“家”,在全市逐渐形成集“创业就业、教育培训、身心健康、调处纠纷、帮扶救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妇女之家”创建模式,更好地满足妇女多元需求。
关爱有温度 让妇女心聚“微家”
“吴阿姨,最近身体怎么样?现在倒春寒,早晚比较冷,您要注意保暖。”近日,南岗区泰山小区王春艳巾帼志愿服务队“妇女微家”的姐妹们在王春艳的带领下来到小区空巢老人吴阿姨家探望。
说话间,王春艳和姐妹们把八宝粥、牛奶等慰问品放到房间一角,然后开始忙碌起来。整理衣物、擦拭家具、收拾厨房、清理垃圾……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后,又围在老人身边,陪着她唠家常,原本冷清的屋子热闹起来。
“‘妇女微家’的姐妹们经常给我发微信、打电话,对我嘘寒问暖,买菜送菜更是常事。她们待我就如亲人一般,令我特别感动。”吴阿姨说。
王春艳坚持志愿服务已有45年。自“妇女微家”成立以来,王春艳带领泰山社区20余名巾帼志愿者与社区60余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逢节假日,她们会聚在“妇女微家”,为空巢老人包粽子、包饺子、蒸馒头,组织手工制作,做玩偶、织围巾送给留守和残障儿童。
“妇女微家”作为“妇女之家”的补充,是哈市妇联推进“妇女之家”向新组织新领域新群体延伸,服务妇女零距离的全新尝试。哈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优秀妇女引带作用,哈市妇联把“妇女微家”建在有爱心、有能力、有素养的妇联执委、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性社团组织负责人、巾帼志愿服务团队领头人的家中,实现了组织覆盖面更广、互动性更强、服务更便捷。
规范“阵地”建设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妇女之家”是妇联组织凝聚和服务基层妇女群众的重要活动阵地和有效载体。近年来,哈市妇联充分整合资源,积极在村民小组、社区网络、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女性带头人家中等妇女群众生产生活的单元建立“妇女之家”“妇女微家”,有效延伸工作触角,打通联系服务和引领基层妇女姐妹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妇女之家”2000余个,妇女微家600余个,开展各类活动累计万余次,构建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身边一个家”的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新格局。
哈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使创建工作更加规范,哈市妇联注重顶层设计,设计了统一标识,制作了统一标牌。开展“五亮”活动,即亮牌子标识、亮组织架构、亮工作职责、亮家长身份、亮活动内容;做到“三有”,即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实现了“一标、一牌、五亮、三有”,吸引基层妇女群众进“家”,让基层妇女群众更加清楚地知道妇联组织“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