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编者按
2025年3月31日,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区100报告厅,由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智慧人居创新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同衡”)承办的“智慧人居鸿儒讲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智慧人居创新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叶嘉安主讲“从二维到三维GIS的城市规划”。
“从二维到三维GIS的城市规划”讲座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田莉主持。
田 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作为对谈嘉宾参与讨论与交流。
出席讲座的还有智慧人居创新中心团队成员。包括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智慧人居创新中心副主任李勇,建筑学院副教授、智慧人居创新中心副主任/运营委员会副主任杨滔,建筑学院副教授/特别研究员、智慧人居创新中心副秘书长来源,建筑学院助教教授林雨铭;以及清华同衡副院长、智慧人居创新中心副主任郑筱津,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智慧人居创新中心运营委员会主任汪淳,清华同衡总体发展研究和规划分院智慧规划研究部副主任、智慧人居创新中心秘书长余婷。
叶嘉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叶嘉安院士首先详细介绍了2D智慧城市到3D智慧城市的技术演进脉络,系统梳理了空间数据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从手绘地图的叠合分析,到数字地图的动态决策,再到GIS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技术迭代持续推动着城市规划的科学化进程。随后着重阐释了3D GIS在智慧城市中的多元应用场景,涵盖可视化三维地图、实景旅游与导航系统、城市景观设计、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展现了三维技术对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立体赋能。最后指出当前3D GIS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仍然存在挑战,主要包括3D GIS数据在数字化和更新方面的困境。
讲座结束后,三位对谈嘉宾围绕报告主题开展了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石 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
《城市规划》杂志执行主编、《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副主编
石楠秘书长指出,目前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强调城市规划若仅停留在二维土地资源配置层面将难以适应现代需求。同时三维技术降低了公众参与门槛,使大众市民能通过熟悉的三维环境参与规划决策,是"平权化"的社会治理创新。但需警惕技术发展可能产生新的排他性,技术应用需坚持伦理底线,坚守"技术向善"。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住建部人居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城乡建设规划标准委员会主任
王凯院长认为,数字化技术显著提升了人群动态刻画的精准度,尤其是对细分人群的刻画能力”。同时提出,计算机通过案例归纳生成方案属于"智能",但真正的"智慧"需结合人工决策校验。以"汽车时代与马车时代的幸福比较"为例,强调规划技术迭代中不可忽略对人类本质需求的关注。
袁 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袁昕院长提出GIS从专业工具向智慧治理系统的角色转变。技术迭代不仅革新了规划技术手段,更驱动着规划思维模式的转变。过去城市建设如同"白纸绘新图",而当前城市治理需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强调多方诉求的协同平衡。
最后,主持人田莉教授总结发言,提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着复杂的双重挑战:既有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引发的范式重构问题,也有规划设计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过程中的结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后续深入思考和探讨。最后对叶嘉安院士及三位对谈嘉宾的分享致答谢词。智慧人居鸿儒讲坛圆满结束。
编辑/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 供稿部门
供稿| 清华同衡 总体发展研究和规划分院 智慧规划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