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中原网,潇湘晨报,央广网。
鄱阳湖水位下降,大量鱼搁浅
有没有觉得很眼熟?
好像每年鄱阳湖都会出现退水导致水位下降后,鱼类大量搁浅的新闻,然后很多老百姓都会发短视频展示自己欢天喜地捡鱼的画面。这几天就是这样,非常多的网友都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捡鱼的经历,而且是提着桶,论桶捡的鱼。
这种情况对鄱阳湖来说其实没啥稀奇的,因为鄱阳湖具有季节性,每年的秋季末期到次年的春季,因为降水较少,鄱阳湖就会进入枯水期,枯水期湖水面积只有丰水期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很多鱼类反应不及,在快速退水后可能会本能地逆流而上,于是就被困在了泥泞的浅滩中,然后是死是活就完全看天命了。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降水量下降,这让鄱阳湖的枯水期的范围和时间都增加了。
据说上周鄱阳湖水位有短暂的涨了起来几天,但很快又退水了。因为受到了社交平台的网友的”通知“,结果后来过来捡鱼的人更多了,甚至有人专门从外来来凑热闹。他们捡的鱼是要干嘛?有的人表示是要自己吃的,有的人则表示是想帮忙将这些鱼转运到水位较深的区域。
但就是没人敢说要拿去卖,为什么呢?
因为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相关负责人在4月1日接受采访时候表示,这些鱼是严格禁止买卖的,如果被发现了,公安一经查实会严肃处理!
这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鄱阳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节点,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我们都是知道的,在覆盖的范围内是不允许对长江流域的野生鱼进行捕捞和买卖行为的,即使这些鱼是搁浅的鱼也是同样的道理。情况特殊,有的老百姓去捡了很多鱼,严格上说也是不允许的,但不会这么没人情味,一般不管。但如果捡了非常多的鱼去卖,那就不一样了。
捡鱼卖看似没啥大不了的,但是放任捡鱼是可能会催生非法产业链,人类的思维是非常活泛的,只要有口子能钻,那就会有各种各样你想象不到的牟利方式被发生出来。要杜绝这种可能性,那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约束。
不过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相关负责人还表示这些鱼也不建议老百姓带回去吃。
捡了去卖不行能理解,为什么吃都不行?
为啥不建议捡?
其实真的是为了老百姓的健康着想。
首先是直接走到淤泥中捡鱼是具有风险的,看似坚硬的河床可能底下都是淤泥,有可能会让人深陷其中无法出来。甚至河床下可能会积水,踩空了甚至会有溺水的风险。
我老家的海每年都会有一次大退水,但除了老渔民,其他村民都不会去捡海鲜,就是因为危险太大了!好多年前,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家那个村子,就有一个还上初中的男孩就是逞能在大退水期间偷偷去捡海鲜,结果踏进一处深坑溺死了。
百分百真实的案例,每次讲起这件事,村民都唏嘘不已。
另外就是缺氧环境下烂掉的鱼的身上是携带大量致病菌的,即使你捡的鱼看起来还活着,但它保不齐就已经被死鱼身上的病菌感染。虽然煮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且淤泥中本身就有大量的病菌,人类要是不慎摄入,那就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鄱阳湖的退水是季节性的,是自古以来都有的现象,因此这已经称为了一种生态现象。很多候鸟会将鄱阳湖作为一个落脚点,这些搁浅的鱼就是这些候鸟的食物,秋季到春季刚好就是候鸟越冬的高峰期,如果人类把搁浅的鱼都捡走了,候鸟就少了食物,对它们肯定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
而且死掉的鱼被分解掉后,它们体内的各种营养就会深入土壤,滋润了各种各种的微生物和植物。这是自然循环的重要过程。
渔政部门如何处理?
很多民众都在指责渔政,表示他们不但对老百姓限制太多,而且就出张嘴,根本没啥行动!实际上真的误会了。渔政部门第一时间就组织了“清沟引水 机械转运”救援,他们会将还活着的鱼给就起来,转运到合适的水域。
他们还会对集中收集处理死亡的鱼类,将它们进行深埋,既能保持其自然循环的过程,也能控制有可能出现的病菌。渔政还通过无人机巡查和群众举报的方式,去发现和管制在此期间发生的违法行为。
所以真的不能说他们没有作为,而且他们只是不建议,倒也没有去管老百姓捡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