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九江鄱阳湖退水后,出现了一幕奇特景象:大片的鱼搁浅在泥地上,很多村民见状,第一反应就是捡回家吃。可谁能想到,渔政部门却不让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开始,不少村民心里肯定犯嘀咕:这鱼就这么白白浪费,多可惜呀!但其实,渔政部门这么做,背后有充足的理由。

鄱阳湖作为季节性大湖,每年枯水期水面会大幅缩减,差不多 90% 的湖面都消失了。这时候,大量的鱼会搁浅。正常情况下,渔政部门会组织人手进行转运,尽可能让鱼儿重回安全水域。但有时候退水速度太快,鱼的数量又太多,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处理,这就导致部分鱼还是被困在泥地上。

再说说这搁浅的鱼,浅水区大多是鲤鱼。鲤鱼的产卵期在 4、5 月份,这时候气温刚刚好,部分生命力顽强的鲤鱼能游回深水区。但还是有不少鱼运气不好,搁浅在泥地。很多村民觉得这是吃新鲜鱼的好机会,这点可以理解。不过,千万别想着捡太多去走私,这可是违法的。

更重要的是,春夏交替时,鱼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水中的寄生虫和病菌开始大量繁殖。鱼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生病。如果人吃了生病的鱼,这些寄生虫和病菌就可能感染人体,影响身体健康。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搭上自己的健康,实在不划算。

鄱阳湖属于长江水系,长江正处于 10 年禁渔期,野生鱼不允许买卖。而且,退水区的地面全是淤泥,一脚踩下去,软乎乎的,人很容易陷进去,安全风险极大。万一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渔政和农业部门不让村民把鱼捡回家,可不是故意为难大家,而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这背后每一条规定,都有它的道理。咱们得理解,配合相关部门,一起守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自身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