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患癌,更棘手

笔者在几十年的诊疗过程中,发现癌患在第一次患癌后5~10年内新的癌症(即与原发癌不同类型的新癌症,而非转移癌)不在少数。

统计数据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根据美国21世纪初一项统计,当时癌症患者大约占美国人口的3.5%,但在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中,有16%来自癌症患者的二次患癌


甚至在日本一项早期肺癌的研究中,10年随访期内原先的肿瘤无一复发,但却有26人患上了新的癌症。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会长史安利女士曾先后患左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右侧乳腺癌......

但其实,现实中我们总是更加注重于防止原发癌的复发转移,却很少提及“第二原发癌”甚至“第三原发癌”


随着癌症治疗水平的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癌症患者二次患癌的问题也会变得更加严重。那么为什么癌症患者更易出现第二原发癌


为何第二原发癌频现

01

遗传易感性:

某些遗传突变不仅增加首次患癌风险,也会显著提高其他器官发生二次原发癌的概率。

例如BRCA1/2突变是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患有BRCA1突变或BRCA2突变乳腺癌的女性,在之后10年内发生卵巢癌的风险分别高达12.7%和6.8%,其中I期患者25%的死亡是随后发生的卵巢癌造成的。


02

环境或行为暴露

长期吸烟、饮酒、紫外线暴露等致癌因素可能同时影响多个器官。例如:肺癌患者后续可能因持续吸烟患上膀胱癌或头颈部癌。

肝癌患者若携带乙肝病毒,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癌。

HPV感染是宫颈癌、肛门癌、外阴癌、阴道癌、阴茎癌、口咽癌等多种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


研究也发现,发生了某种HPV相关癌症的患者,患其它HPV相关癌症的风险会升高0.75~12.69倍。

癌症治疗的副作用

01

放化疗的致癌性

像传统的放化疗,放疗的电离辐射、化疗药中的烷基化类和铂类,都是直接损伤DNA来杀死癌细胞的。这些抗癌治疗都难免会让正常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增加患二次癌症(如白血病、放疗区域的新实体瘤)的风险。

而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也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


02

免疫抑制

部分治疗(如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可能削弱免疫监视功能,使新发癌细胞逃避免疫清除。

例如接受PARP抑制剂治疗的癌症患者中,可以观察到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另外“升白针”作为一类刺激白细胞增殖的药物,也会微弱增加癌症患者发生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机率。


虽然,我们总强调癌症治疗的副作用,但无论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PARP抑制剂还是“升白针”,总体上看都是利大于弊的。

没必要因为害怕二次患癌就完全拒绝这些治疗,毕竟,只有活着才有机会二次患癌,不过度治疗才是重中之重


03

年龄与累积风险

虽然目前年轻人患癌率在逐年升高,但总数据来看,癌症还是多发于中老年人,而年龄本身就是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随着生存期延长,患者因自然衰老累积的突变可能导致新发癌症。


怎么预防二次患癌?

01

评估遗传风险

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癌(尤其是年轻时发病),可能存在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如BRCA1/2、林奇综合征等)。


高风险患者(如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家族史)可做多基因panel检测。

若发现致病突变(如BRCA、TP53、APC等),可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如预防性手术、加强筛查)。


02

减少致癌因素

说起癌症的预防,总是会提到戒烟戒酒、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虽是老生常谈,但也同样适用于癌症患者预防二次患癌。

此外,减少环境致癌物的接触也十分重要,如石棉、苯、砷等,一定要做好防护或更换工作环境;曾被HPV、乙肝病毒感染过的癌患,也需定期筛查,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03

优化治疗方案

某些化疗(如烷化剂)和放疗可能增加白血病、二次实体瘤风险,一定要权衡疗效vs长期毒性,选择更加安全的方案(如中医药治疗、靶向治疗等)。


像低风险癌症(如早期乳腺癌、前列腺癌),甚至可能无需强化治疗。这也是笔者为什么一直秉承着“零毒抑瘤”的理念,强调癌症治疗要减少不必要的放化疗的原因!

笔者坚信,只要通过更为科学的综合管理,癌症幸存者可以显著降低二次患癌风险,提高长期生存质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