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连瀛海,万国梯航聚津门”,2025年秋天,上海合作组织将从天津再度启航。当世界格局在百年变局中加速重构,它承载的不仅是区域合作的升级使命,更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度探索。中国用东方智慧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现代困局,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重要范式。
理念筑基:共识凝聚向行动转化。“上海精神”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原则,构建起不同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型合作模式。从阿富汗人道主义走廊的紧急搭建,到中吉乌铁路的破土动工;从“云上画廊”中亚唐卡与江南水墨共绘数字丝路,到覆盖30国青年的“上合之窗”交流计划,每一项行动都在诠释“上海精神”的时代内涵。“上海精神”打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铁幕”,将共识转化为疫苗互助、粮食安全、反恐联训等具体成果,不仅巩固了成员国间的战略互信,更成为区域治理的行动哲学。
发展破局:多极协同破依附窠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上合框架内始终扮演“发展引擎”角色。中国的技术优势与上合国家的转型需求形成共振,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破除数字鸿沟;中吉乌铁路共商共建,“丝绸之路”从历史记忆升华为现代实践;中欧班列如当代“钢铁驼队”,在亚欧大陆编织互利共赢的经纬;光伏技术转移采用技术入股模式,将减排责任转化为发展机遇。以技术共享推动共同现代化,以多向赋能替代单向依赖,既是对霸权主义、零和博弈等陈旧国际政治思维的突破,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积极探索。
文明共生:多元交响奏和合新声。上合组织展现出了独特的文明整合能力,既不消解差异性,也不强求一致性,而是在对话中寻找价值公约数。《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确立的“差异性一体化”原则,正在重写国际组织进化论。撒马尔罕的联合考古让粟特文书与秦简汉帛隔空对话,敦煌研究院与波斯艺术中心的数字联展,使文明交流突破物理疆界。金秋的天津峰会选址蕴含深意,这座曾见证近代中国开埠风云的城市,如今以“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姿态,成为文明交融的象征,在单边主义、冷战思维回潮的当下,开创文明对话新境界。“人文共同体”构想,正在破解“文明冲突论”的魔咒,基于文明平等对话的治理范式,才是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真正锁钥。
治理革新:东方智慧答时代之问。面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上合组织的“中国方案”展现出独特治理智慧。从联合反恐演习到跨境电商规则制定,从建立跨境生态补偿机制到在咸海治理中创造性引入“生态银行”概念,从建立新能源合作网络到搭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各项机制创新既保持了“不结盟、不对抗”的原则,又构建起多层次协作网络。这场始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治理革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擘画,正以“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为世界开出一副文明互鉴的良方。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从1996年上海五国的边境信任措施到如今的“命运共同体”,从黄浦江畔的初创到津门盛会的再出发,上合组织在实践中熠熠生辉,照亮着全球治理的漫漫长路,书写着人类命运与共的新篇章。(作者:刘晨阳)
来源:“网事津评”微信公众号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