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书法姥爷”王朝珠书写深圳地铁10号线站名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最新消息是,王朝珠老人今日将抵达深圳,参观他所题写站名的部分地铁站点,并打卡沿线地标、文化设施等。南方+记者吴三川以此为引子,撰写评论文章《从深圳地铁“神仙书法”说开去》,探讨深圳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及背后的公众参与、价值共振和社会联结。以下为文章内容。
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你会被城市的某个细节所打动?
“深圳地铁10号线的站名是我姥爷写的……想收集站名照片给他看看!”几天前,一条“寻字帖”火了,网友纷纷表示“马上安排”。一时间,通勤空间化身新晋打卡点,姥爷的“神仙书法”迅速出圈,好评如潮水般涌来。
据媒体溯源,深圳地铁为了宣传和传承传统文化,曾向全国征集站名书写作品,这位名叫王朝珠的“山西姥爷”的投稿被采纳用于深圳10号线。
在笔者看来,这灵动大气的“神仙书法”,也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落笔——笔锋所向,着眼于人;砚池生波,润物无声。
01
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平地起高楼”的奇迹令世人惊叹,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的历史积淀有限,缺少文化厚重感。
事实上,“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不该囿于单一的评价标准。
它不必都是典册煌煌,也可以隐入细微日常。就像书法里的“藏锋”,看似逆向运笔,实则将气韵内化,主打一个蓄势待发。
只要你在深圳生活过一段时间,相信会很快喜欢上这里的“文化日常”。举步可达的“10分钟文化圈”,日均超过190场次的文化活动,深圳读书月、深圳艺术周等不带重样的“文化菜单”,让人直呼“真的看不完”。无怪乎,作家冯唐曾在朋友圈“鸣不平”:“谁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富庶之地从来文艺。”
就在最近几天,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全球“种草”,推介深圳“魔法图书馆”;英国伦敦副市长也发出合作邀约,在海外社交平台转发点赞深圳文化地标。深圳这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在世界聚光灯下越发耀眼。
文化积淀可以决定历史,但不能完全决定未来。文化也不仅仅是积淀的结果,更是流动和创新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流动”正是深圳的社会表情。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在这里不断上演——
2022年9月,因不得不返回老家照顾生病的母亲,一位名叫任梦的读者深情告别深圳图书馆,只为完成“最后一次还书”的仪式感:“很舍不得,去别的地方就没有这么好的图书馆了。”
2023年4月,深圳华强北街头,工人大叔易群林弹公益钢琴的视频冲上了热搜。半个月后,他受邀登上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那正是他曾参与建设的音乐厅。
对个体的尊重,何尝不是城市文化中动人的一页?城市与个体之间的同频共振,感召着四面八方的人群,并自发书写他们的生命记忆。
02
当地铁遇上书法,构成了极具张力的隐喻。
一个是赛博朋克,一个是雄浑文脉;一个滚滚向前,一个引人驻足;一个代表速度与效率,一个象征温情与诗意;王朝珠的作品装点了深圳市民的日常通勤,他本人却远在山西,此前从未去过深圳……一撇一捺之间、起笔收笔之际,尽显包容、创新、务实的城市品格。
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柔软的力量”,也是“硬核的支撑”;它不是为经济“搭台”的陪衬,同样也是“唱戏”的主角,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深圳来说,这份自觉自省早已落地生花。
一个直观的例证是,这里的文化产业也跑出了“深圳速度”,拼出了一条“长期增长曲线”。数据显示,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的比重从约4%稳步增长到约8%,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从多个“第一”中,就可见一斑。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目标。
2004年,首届文博会在深圳盛大开幕,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国际化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多年来不断拾级而上,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第一展”。
2008年,深圳出台国内第一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随后又陆续发布多个文化产业政策或规划。
新时代以来,深圳文化建设更是动作频频。打造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上线试运行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建设国际电竞之都……深圳文化新空间、新场景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一切的一切,或许可以归结于一个原点:“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
03
“行走的书法展览馆”,无独有偶。
比如在广州,“公园前”“越秀公园”等站名都出自名家手笔。在“山西姥爷”的隶书站名出圈之前,就有人在广州主动开启“地铁集字”之旅。
一域观全省,一事看全局。
如果说地铁书法是城市空间的“美学革命”,那么在南粤大地,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更是“常规操作”。
花城文学院、深圳图书馆北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珠海古元美术馆、佛山粤剧院新址……一座座文化地标拔地而起。从商场到景区,从城市到乡村,从“粤书吧”到“粤文坊”……一个个公共文化新空间密集上新。
这并非简单的硬件升级。毕竟,文化落笔最动人之处,不在于设施本身,而在于可读性与可生长性,在于背后的公众参与、价值共振和社会联结。
就像深圳地铁10号线引发的种种回响:有人从胖乎乎的“冬瓜岭”中读出了笑意,有人从“雅宝”的笔画里读出了行笔的顿挫,还有许多人“喊话”姥爷来深走一走、看一看……
内容来源:南方+ 吴三川
编辑:邱悦 刘东博
审读:黄淳 马丹 曹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