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谈艺录·人物介绍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代表作品有话剧《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四世同堂》《风华绝代》《青蛇》等,歌剧《长征》、歌舞剧《扶贫路上》、昆曲《1699桃花扇》等。她编剧、导演的原创话剧《苏堤春晓》正在进行全国巡演。

“《苏堤春晓》,天马行空的一部话剧。回归北宋公务员的苏轼,以出世之心做着入世之事。好山好水,如果重新来过,一定快意江湖。但人生没有重来,本性难移,好吃好词。照着本心,一路去做吧。”

“《苏堤春晓》这部话剧无疑是特别的新奇的,现代幽默的表达给人以四两拨千斤之感,达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感受,刚好又契合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乐观,不愧是最乐观又有点儿‘神’的四川人。”


《苏堤春晓》剧照

3月28日-4月2日,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用“非线性叙事”连接时空,将苏轼的“公务员”人生带到了他的老家四川,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演出五场,场场爆满。

“苏轼一生为官,其次才是大文豪。”田沁鑫用“多重时空交叠”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将这两种身份结合,成为《苏堤春晓》的核心表达。


《苏堤春晓》剧照

1

“对话”苏轼

赓续中华文脉

提及苏轼,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他的传世诗篇,而在“千古大文豪”的耀眼光环下,鲜少有人深入探究他的官场经历。话剧《苏堤春晓》就以苏轼在杭州的两次任职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

如何跳出传统文人戏的框架,塑造一个更为立体、可感的苏东坡形象,成为田沁鑫在创作初期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不断挖掘的她坦言:“创作剧本的时候,我们枯坐很久来思考怎样用客观的视角来切入。直到剧本完成之后,还是觉得人物形象似曾相识。”


《苏堤春晓》剧照

翻看资料的过程中,田沁鑫发现,苏轼曾被赞宰相之才,他一生为官,直至生命的终结。“苏轼做通判,从做副市长到做市长,当了好多城市的一把手。他疏浚西湖、修建苏公堤,这都是很有名的。” 她注意到,苏轼一生都在关注、实施水利建设,从治理西湖、修缮六井,再到疏浚运河、治理钱塘江,不管官职迁升或贬谪,他始终为老百姓谋福祉。

“作为北宋的文学巨匠,苏轼才华横溢、性情洒脱。同时,他也有大丈夫的济世之志,致力于为民谋福、普度众生的家国情怀。尽管一生多舛,但他的词作光华灿烂、流传千古。所以我觉得中国能有苏轼,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和福分。”这也是田沁鑫想要塑造的苏轼形象。“这部戏让大家看到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是非线性结构叙事的戏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赓续中华文脉,是我们想要在《苏堤春晓》中尝试的。”


《苏堤春晓》剧照

2

艺术+科技

“第二现场”共赏戏剧魅力

四川是苏轼的故乡,《苏堤春晓》成都站演出被观众亲切地称为“省亲场”。原定的三场演出门票悉数售罄后,主办方紧急加演两场同样一票难求。成都观众的热情让田沁鑫忍不住感慨:“感受到了四川广大观众对苏轼的爱戴、对国家话剧院的信任。”从北京一路演至成都,田沁鑫将此形容为“千年后陪伴苏大人回家”。她表示,“这次带着苏大人的文化传承来到成都,希望观众能像吃火锅一样,不要拘谨,和我们一起哭一起笑,在亦庄亦谐亦悲亦喜中共赏苏轼的戏剧人生。”

在田沁鑫看来,苏轼的豁达与智慧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财富。而承载着厚重中国历史与文化精髓的戏剧艺术,可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桥梁。田沁鑫坦言:“我希望看到中国戏剧‘出海’,用五千年中华文明精湛而璀璨的语言诠释中国故事。我们不只要看莎士比亚,我们也要听中国话,让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大国的语言,被世界更多的观众听到、看到,从而激发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兴趣。”


《苏堤春晓》剧照

为了推广戏剧艺术,中国国家话剧院开辟“第二现场”,以探索科技与艺术的创新融合。《苏堤春晓》作为国话首次尝试“第二现场”的剧目,在去年北京首演时已覆盖6个城市的第二现场。4月2日,《苏堤春晓》“第二现场”将在13个城市同步上演,与成都观众一同欣赏这场文化盛宴。


《苏堤春晓》剧照

“‘第二现场’是一次极具创新性的尝试,对信号传输技术要求极高。”田沁鑫表示,“戏剧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剧场观影区域有限,剧场内的受众范围也有限。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如何让更多观众欣赏到优秀经典话剧的魅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虽说我们从事艺术创作的更像文科生,但这次我们以理科生的严谨态度,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率先开辟‘第二现场’,实现了让更多观众跨越地域限制、跨越距离,千里共赏话剧演出的目标。”

(本文图据国家话剧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