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有型——香港艺术馆藏精品展”上小朋友体验“电子文房” 本报记者 王添艺 摄
3月的香港是艺术之港。从文博展馆到商圈、公园,从高峰论坛到博览会、拍卖会,从传统艺术门类到当代先锋,古今中外、美美与共。今年“艺术三月”期间,香港共举办了120余项重点文化艺术活动,涵盖艺术博览会、展览、论坛、演出、拍卖会、市集、电影放映等,随春天的到来而绽放多元共融的香港城市魅力。
传统与创意的碰撞随处可见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流动的盛宴——中国饮食文化”特展在3月持续展出。首次展出的清代松鹤纹圆提盒等逾百件珍贵文物以器载道,勾勒出中华饮食文明跨越千年的物质与精神图谱。其中,数字投影技术复原的“宴席动态场景”成为观展焦点,让静默的文物在光影中复活。
“我们所打造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展览,而是全方位的观众体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王伊悠介绍,策展团队注重通过音乐、色彩与互动装置等多维设计,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营造沉浸式认知环境,助力公众深入理解文物内涵。“面对内地观众占比50%、海外观众占比20%的多元受众结构,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快速融入文物叙事、读懂其深层文化内涵,是我们自2022年开馆以来,每场展览持续优化的核心命题。”王伊悠说。
“艺术三月”期间,传统与创意的碰撞随处可见。香港艺术馆推出“好物有型——香港艺术馆藏精品展”,通过气质测试为观众匹配专属藏品,实现“千人千面”的观展体验。
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茶馆剧场则复刻百年茶楼风情,观众可如昔日文人雅士般边品香茗边看演出。在短短90分钟内,经典粤曲、折子戏及音乐演奏等表演轮番上演,配合深入浅出的导赏解说和精准入微的英文翻译,让零基础的海内外观众也能在“边品边学”中轻松入门。传统戏曲以“可触摸的文化菜单”形式焕新呈现,成为连接古今审美与多元文化的桥梁。
构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磁场”
第十届Art Central香港艺术展现场 Art Central供图
3月26日,第十届Art Central香港艺术展在香港中环海滨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艺术家携多元作品活力亮相,涵盖装置艺术、绘画艺术及新媒体艺术等前沿领域,为亚洲艺术生态注入鲜活的创造力。次日,1.3公里外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迎来巴塞尔艺术展2025年香港展会,240家参展画廊中亚太地区占比超半数,彰显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枢纽的独特价值。
“艺术三月”的魅力不仅在于群贤毕至,更在于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M+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香港10年来最大规模的毕加索艺术展,不仅呈现难得一见的真迹,更通过展厅设计促成了东西方艺术的共振。毕加索的和平鸽图案与齐白石《和平鸽》国画交相辉映,森村泰昌、藤原西蒙等当代艺术家的致敬之作熠熠生辉,以超越时空与技法的艺术表达,将“多元”升华为“合鸣”。这种文明互鉴的策展哲学,正在刷新香港作为“亚洲艺术客厅”的文化身份。
在“艺术三月”期间举办的“博物馆高峰论坛2025”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杨帆表示,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下,“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一种新时尚和消费新趋势。近年来,香港通过艺术赋能旅游、零售等产业,持续丰富“多元共融”的内涵。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副局长刘震表示,2024年推出的“艺术三月”城市品牌,致力于构建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磁场。让人们提到三月的香港,就会想到艺术。“我们希望将香港打造成艺术家实现梦想的乐土、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中外文化紧密交流的热土。”刘震说。
艺术的温柔提升城市的温度
此次“艺术三月”所展现的,不仅是艺术的温柔,更是“多元共融”的城市温度。
由数十位残疾人艺术家联袂呈现的“多元·共融艺术巡礼”,通过展览、音乐会、舞台剧等表演形式,为“艺术三月”注入人文关怀。艺术家以独特视角推动残障群体艺术发展,同时通过艺术市集、工作坊等形式增进公众对艺术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为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在Art Central展会上,香港艺术家OrangeTerry设计的叠摞结构椅子格外引人注目。这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作品,灵感源自对香港市井生活“物尽其用”的观察。同样体现在地性的还有艺术家徐冰在香港艺术馆推出的“想东想西——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展览。自1993年起,徐冰创造的《英文方块字书法》以形似中文、实为英文的书写形式,展现东西兼容的文化特质。此次展览特别融入香港语言特色,为书写文化注入“港味儿”。
此外,太古广场内伦敦艺术家切特温德以香港“灯笼虫”为灵感打造的超现实装置,海滨艺术公园中美艺术家共同演绎的《轮居》表演建筑,以及CBD区域精心设计的绿地花园……这些艺术展示进一步彰显了香港的独特城市魅力。从共鸣到共融,艺术的边界一再拓宽,“艺术三月”成为全球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名片。
2025年4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在香港,听“艺术三月”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