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5小时5分钟,一场声嘶力竭的“批特朗普演讲”刷新了美国国会的历史纪录。民主党籍参议员科布克用一段超过一天一夜的“马拉松发言”,试图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一个信号——美国,病了;特朗普,是症状的放大器。
这场史无前例的演讲从3月31日晚上7点持续到4月1日晚上8点05分,彻底打破了1957年斯特罗姆·瑟蒙德创造的“24小时18分钟”的尘封纪录。但不同于后者当年为阻止《民权法案》所做的拉布,这一次,布克并非试图阻挠某项法案,而是以“纯粹的愤怒与警告”为名,掀起了一场象征意义上的舆论冲击波。但讽刺的是,这场创纪录的演讲引发的,不是立法转折,而是更深的制度无力感。
布克这25小时讲了什么?从特朗普与马斯克联合推进的政府机构“改革”,到医疗保健体系可能被彻底“市场化”,再到环境政策、社会撕裂、对移民的敌视、对女性权益的漠视……几乎涵盖了所有特朗普任期内引发争议的议题。演讲过程中,为了拖时间,他吟诗、讲故事、讨论体育,甚至自嘲“在生理极限边缘挣扎”。形式可谓荒诞,实质却刺骨现实。
CNN与《国会山报》的形容非常精准:这更像是一场悲壮的表演,一种对国家未来深深焦虑下的政治宣泄。而这种“演讲式的抵抗”之所以发生,恰恰是因为制度性的对抗手段已经陷入瘫痪。当前的美国,已经彻底滑入“特朗普重塑之下的高度极化时代”。特朗普回归白宫后,不仅以雷霆之势推动高关税、限制移民、清洗联邦部门,还以一种“CEO式权力逻辑”统治整个政府系统——效率、忠诚、交易主义主导了一切。而民主党,除了一次次象征性的反击,几乎没有实质性制衡力量。
布克的演讲,是民主党面对系统性败退的一次“情绪爆发”。而“破纪录”本身,也只能成为新闻标题里的热搜,而不是议事日程上的胜利。因为在特朗普时代,政治不再以逻辑和妥协为核心,而是以强权、速度和信息操控为绝对标准。换句话说,无论布克说什么、说多久、说得多深情,第二天特朗普依旧可以一条推文颠覆民意焦点,将全国话题重新纳入自己的叙事轨道。
更关键的是,布克所批评的内容,马斯克入主政府决策层、医保削减、环保倒退、对外极限施压、贸易战升温不是“可能会发生的事”,而是正在进行的现实。而民主党,除了靠演讲拉长记录,似乎已没有足够强有力的结构性工具来阻止这一切的继续发生。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这场演讲是一场制度自我反讽。参议院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理性的立法殿堂”,如今却成了情绪发泄的舞台。布克站在讲台上试图唤醒良知、号召反思,但他面对的是一个被算法操控的信息社会、一个被割裂成对立群体的国家、一个对政治话语已经感到麻木的社会生态。
特朗普的民调没有因布克的演讲下滑,反而在部分民间舆论中因“民主党崩溃焦虑”而更显坚定。布克的话语固然振奋了“自由派”同温层,却难以真正跨越那堵“政治同温隔离墙”。
媒体或许会为他鼓掌,历史或许会记住这个数字,但真正改变国家进程的,从来不是一场演讲的长度,而是权力的分布。而眼下的权力天平,显然还牢牢倾向于特朗普这边。
这正是当下美国最吊诡的政治现实:即便一位参议员可以不眠不休地发言25小时,但面对一位可以随时在社交平台发布煽动性言论、掌握国家机器、操控议题设置的总统来说,这种“声音”微不足道。
布克的演讲,是呐喊,是愤怒,是道义的挣扎。但它也是对当下美式民主危机的一次沉重控诉,所有的批评只能靠拉长嗓门、当所有的抵抗只能靠“表演”。但25小时5分钟,换不来一丝政策改变。当议会成了舞台,当总统变成操盘手,当政党只是选举工具,当国家机器只服务于一人意志,那么,即便再长的演讲,也救不了这个深陷裂痕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