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战斗机歼-36近日因双进气道设计引发全球关注。这种结合三维可调Bump进气道与Caret进气道的创新方案,不仅突破传统战机速度限制,更在隐身性能上实现重大提升。
现代战机进气道如同咽喉要道,既要保证高速气流稳定供给发动机,又要最大限度降低雷达反射。歼-36背部采用的三维可调Bump进气道(鼓包进气道)是其核心突破。这种设计通过柔性复合材料制成的可变形鼓包,能根据飞行速度实时调整气流通道形状。在亚音速巡航时保持稳定进气效率,超音速状态下则通过动态压缩气流提升总压恢复系数至0.92,比传统DSI进气道提高5%。机头两侧的Caret进气道则借鉴苏-57技术,采用可调斜板控制激波角度,在3马赫飞行时仍能维持高效进气,同时内壁的S型弯曲和吸波涂层将雷达反射面积缩减至0.001平方米以下。
中美俄在进气道设计上各有侧重。美国F-22的固定Caret进气道虽隐身性能优异,但超音速性能受限;俄罗斯苏-57的可调Caret进气道牺牲部分隐身换取机动性。歼-36的"双进气道"方案实现功能互补:背部Bump进气道专攻超音速巡航,机头Caret进气道优化高速突防,两者通过飞控系统协同工作。测试数据显示,该设计使歼-36在2.5马赫时仍能保持稳定燃烧,3马赫持续飞行时间比五代机延长40%。
这种技术突破带来显著战术优势。歼-36可凭借3马赫以上速度实施"穿透性制空",传统防空系统难以在数秒内完成锁定。其背部进气道位置经过精密计算,即便在大仰角机动时仍能保证充足进气量,解决了机背进气道易导致发动机喘振的难题。双进气道布局还释放了机身空间,为内置弹舱和油箱腾出更多容量,据推测其航程较五代机提升35%。
俄罗斯军事专家指出,歼-36的设计理念体现"速度即隐身"的新思路。传统隐身战机依赖外形修型降低雷达反射,而歼-36通过进气道动态调节,在高速飞行时主动控制雷达波散射方向。实验数据显示,其正面RCS值在3马赫状态下仍能维持在0.05平方米以下,相当于半个高尔夫球的大小。
美国空军测试数据显示,现有防空导弹对3马赫以上目标的命中率不足15%。歼-36的突防能力若投入实战,将彻底改变现有防空体系。其搭载的涡扇-15发动机配合冲压技术,可在5分钟内从地面爬升至2万米高空,这种垂直机动能力远超传统战斗机。
您觉得六代机速度竞赛会突破5马赫吗?欢迎分享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