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世界乐坛公认的中国管弦乐作品的代表之作,曾被世界许多著名交响乐团演绎,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它以委婉动人的音乐形象,展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千古爱情故事。它就是充满东方韵味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2025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6周年,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这首家喻户晓的旋律诞生、成长的故事。

1958年初,孟波由北京调任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兼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他上任伊始,就抓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化。在其影响下,上音管弦系领导刘品组织本系学生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张欣、朱英等,组成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改编了《二泉映月》《旱天雷》《步步高》《四季调》等经典民乐,并创作了弦乐四重奏《梁祝》,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梁祝》的策划与主创人员(左起:丁善德、何占豪、陈钢与孟波)

正在这时,文化部党组书记钱俊瑞来上音视察。在了解了实验小组的情况并听了何占豪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梁祝》后,钱俊瑞说:“外国的乐器,演奏中国的戏曲音调,这是条新路,但音乐可以再美一点。”希望他们能继续探索下去。

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上海音协组织著名作曲家创作了多部交响乐作品,其中有丁善德的《长征》、王云阶的《抗日战争》、施永康的《曙光》和吕其明的《红旗颂》。孟波要求刘品在原《梁祝》小品的基础上,由实验小组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何占豪(右三)与实验小组的伙伴们在一起

任务自然落到了弦乐四重奏《梁祝》的作者何占豪和他的同伴们身上。得知院领导的意见后,他们欣喜异常,旋即投入了创作,由何占豪、丁芷诺共同构思作品。在尊重群众习惯思维的前提下,他们采用有鲜明标题的多段体结构,把协奏曲按《梁祝》故事情节分成草桥结拜、三载同窗、长亭惜别、楼台会、哭灵投坟等段落。构思确定后,由何占豪执笔先写“草桥结拜”中的爱情主题,这也是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刘品对何占豪说,《梁祝》四重奏中的爱情主题虽然比较优美,但不够深刻,这次的协奏曲中,一定要在深刻上下功夫。他还鼓励何占豪,你不要以为贝多芬、莫扎特头脑里的音乐是天生的,他们的音乐也是从民间音乐中提炼出来的。正因为刘品的这番话,何占豪又重新开始在传统越剧中寻找新的素材。


1953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它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第一部舞台戏曲片。图为该片剧照(上海市档案馆藏)

从小在越剧氛围里长大的何占豪,有着满肚子的越剧旋律,曾记录过越剧各流派主要演员的唱腔,并对尹派情有独钟。说来也巧,当时上海人民大舞台正在上演尹派越剧《红楼梦》。为了搜集创作素材,何占豪接连几个晚上都跑去聆听。尹桂芳的“林……妹……妹……呀”那情意笃深的吟腔触动了何占豪的创作灵感,激发了他对千肠百回的韵律和无限想象的空间的追求。他用具有戏曲风格的演奏手法,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终于创作出了全曲的核心:《梁祝》的爱情主题。

首战告捷。何占豪又用他从前写越剧折子戏《跑驴》中的一段小快板,改编成“同窗三载”的音乐。而“楼台会”则用了越剧《白蛇传》中“断桥回忆”的一段悲切唱腔,“哭灵投坟”及“化蝶”的音乐是从京剧、苏昆的曲牌中提炼出来的。其间丁善德教授对乐曲每个段落的构思及相互间的起承转合也都提了建议,给予了指导。在丁芷诺和几位同学的帮助下,协奏曲的主要旋律很快就完成了,并得到大作曲家丁善德的首肯。

由于实验小组的同学不会大乐队配器,丁善德就推荐了自己的高足——作曲系四年级学生陈钢。但当时陈钢快毕业了,要赶写毕业作品,因此打算婉拒。丁善德对陈钢说:你把《梁祝》完成了,就算你的毕业作品。

正因为这一明智之举,才成就了日后辉煌的《梁祝》。陈钢的加盟对《梁祝》创作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1959年初,才气横溢的陈钢对原乐曲重新进行了构思,即把故事内容和西方传统的奏鸣曲有机结合起来,既适应中国听众艺术欣赏的思维习惯,又符合音乐陈述的规律。陈钢除了协奏曲的配器外,对音乐主题的升华、展开,甚至对每个乐段都提过不少修改建议。比如“楼台会”,陈钢建议写成复调,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塑造《梁祝》共同倾诉的形象。


1959年《梁祝》首演,独奏者为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

经过两个多月的共同努力,由何占豪执笔旋律、陈钢配器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终于诞生了。何占豪把这首完整的乐曲第一个献给了自己的小提琴老师、著名钢琴家赵晓生的父亲赵志华,并请赵老师给此曲配上弓法、指法。后来赵老师对何占豪说:“听了这首优美的乐曲,我几个晚上都没入睡。”

1959年5月4日,《梁祝》在上音大礼堂首次试演。何占豪小提琴独奏,陈钢钢琴伴奏。何占豪和陈钢富有激情韵味的表演,使演出取得了成功,但作曲系的师生对此还有一些异议。他们认为此曲调式、调性无大变化,经得起听,却经不起分析、推敲。但钱仁康、谭冰若两教授却对这个新作品表现出满腔热情。他们认为:年轻学生不受条条框框束缚,敢于创新,走自己民族的路,这种精神应当提倡和发扬。


2019年,第36届上海之春举办《梁祝》60周年纪念音乐会,何占豪(右二)、陈钢(右一)、俞丽拿(右三)代表60年前《梁祝》首演创作及演出团队领取由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别颁发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特别荣誉奖”(来源:“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微信号)

当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次公演,参加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即“上海之春”的前身),由俞丽拿独奏,上音学生管弦乐队协奏,指挥系四年级学生樊承武指挥。这天,兰心剧场高朋满座,全国各主要文艺团体的领导、指挥和主创人员几乎都到场了,《梁祝》也由此走向全国。

中央乐团首席指挥李德伦拿到该曲的总谱后,对《梁祝》的排练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中央乐团巡演所到之处,最受欢迎的节目,都是《梁祝》。第二年,何占豪到北京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学代会,李德伦携韩中杰、严良堃、秋里和司徒华成、杨秉荪等中央乐团的主管,设宴向何占豪祝贺,音乐评论家李凌团长还撰文盛赞了《梁祝》。

第一个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介绍到国外首演的是著名指挥家曹鹏。1955年,年近三十的曹鹏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按学院惯例,每个学生毕业都要举办作品音乐会。1959年秋,快毕业的曹鹏向老师提出要开一场中国交响乐作品专题音乐会,老师表示全力支持。


1960年,曹鹏在莫斯科排练(来源:上观新闻)

曹鹏首先选择了歌剧《草原之歌》等富有中国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又想到前些日子在报刊上得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国内正声誉鹊起。于是,就写信给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妻子惠玲,要她想方设法,赶快把《梁祝》的总谱寄来。几经周折,曹鹏收到了总谱,如获至宝。音乐会主办方,莫斯科广播电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为曹鹏请来了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奥伊斯特拉赫齐名的格里希登。被来自东方如此美妙的旋律深深吸引的格里希登,为演好《梁祝》在家闭门苦练,茶饭不思,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曹鹏珍藏了60多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总谱(来源:央视新闻)

曹鹏在研读《梁祝》总谱时发现,协奏曲中所用的几件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唯独板鼓在莫斯科没有。于是又打国际长途电话,向孟波求助。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板鼓若由上海邮寄到莫斯科,已赶不上排演。无奈,曹鹏只能在莫斯科各处寻觅。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莫斯科的博物馆里发现了一只板鼓。借来板鼓后,马上就教乐队的打击乐手如何使用,使排练得以如期完成。

1960年2月的一个周末,莫斯科交响乐团在曹鹏的指挥下,第一次完成了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无与伦比的《梁祝》征服了莫斯科大剧院内所有的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似乎要把屋顶掀翻。连在场的苏联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也击节称赞。

“经典梁祝 重回兰心”的全民演奏会近日在兰心大戏院举行。时隔66年,回到兰心“出发地”,来自各行各业的66名演奏者拿起小提琴“接力”奏响这一家喻户晓的旋律。正如何占豪所言:“《梁祝》走过60多年,见证了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纪念它,不仅仅因作品本身有多伟大,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交响乐民族化的音乐之路。我们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文章来源:《档案春秋》2024年第11期

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由作者提供杂志编辑:王良镭校对:王礼荣新媒体编辑:戴舒版式:施雨

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联系“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 钩沉·上海新生:破晓东方,激战外白渡桥

  • 钩沉·上海新生:保全上海工业,完整交给人民

  • 钩沉·上海新生:为上海解放“保驾护航”

  • 钩沉·上海新生:1949年5月,送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

  • 钩沉·上海新生:解放初期的上海,经得起封锁,顶得住轰炸

  • 钩沉·上海新生:意义非凡的上海金融保卫战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