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印度和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有办法“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苏杰生在美国亚洲协会举办的一场活动上谈及中印关系时发表了上述言论。苏杰生发表相关言论,正值印中两国修复关系之际。“我们基本上提出了两点,即分歧不应成为争端,竞争不应成为冲突。我们确实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竞争,但竞争并不意味着我们之间就应该有冲突。我们对此非常现实。”苏杰生在谈及印中关系时称。
特朗普(资料图)
中印刚举行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3次会议,不到24小时,印度外长苏杰生就向中方喊话和施压,想要中方在边境问题上让步和妥协,回到2020年发生冲突之前的状态。双方重点就落实去年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3次会晤就划界谈判、边境管控、机制建设、跨境交流合作等达成的共识全面深入交换意见,同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继续维护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并积极筹备第24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
对印度而言,中印冲突致使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印政府借机炒作 “中国威胁”,还在经贸领域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然而,这些做法对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印度封禁中国产品,虽然短期内看似保护了本国相关产业,但从长期看,却失去了中国应用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力。如今,印度对华释放积极信号,看似是想改善中印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印度(资料图)
印度外部,正在面临着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美国将对其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而据特朗普所说,印度正是对美商品征收关税最猛的国家之一。所以目前,莫迪政府也正在派出代表不断跟美方谈判,以换取特朗普的网开一面。不过有没有效果就不好说了,而且就算最后美国真的放过了印度,那也必然是印度用巨大的让利换来的,也因此莫迪政府近期压力山大;印度内部,则是因为再继续打出“反华牌”,已经捞不到可观的政治利益了。
然而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印度决策层在2020年时误判了形势,自认为有了取代中国地位的实力和机遇,因此一方面在经济上推动“去中化”,一方面在军事上发起挑衅,试图在边境蚕食中方领土。5年下来,印度发现,中国依旧是“世界工厂”,印度也没有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甚至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光是2024年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高达103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而在2020年时,印度对华逆差不光是486亿美元,5年时间翻了一倍还多。
印度贸易(资料图)
其实印度的态度软化绝非良心发现,而是现实压力下的求生本能。中国自2020年起实施的系统性反制措施,精准打击了印度制造业的七寸:稀土出口管制使其电动汽车计划搁浅,光伏级多晶硅技术封锁导致新能源战略受挫,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断供更让基建项目大面积停工。这种'精确外科手术式'的产业链制约,迫使印度意识到对抗成本的不可承受——仅2024年,印度就为替代中国进口多支付了380亿美元。
那么对于莫迪政府的这种“求助”,我们这边又是什么态度呢?首先,莫迪的这种积极表态显然是值得肯定的,之前我外交部还对此表示了赞赏;其次,中印两国作为搬不走的邻居,应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冲突对抗终是不可取的,合作共赢才是最佳选择,这也是我国一直在强调的。既然莫迪政府现在有这样的转变,那就应该保持下去,切勿搞表面一套,背后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