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判决结果出炉,裁定被告侵害原告就涉案图片享有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这是法院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创作者”身份生成图片享有著作权的首次认可,也引发人们对于AI时代版权保护问题的关注。
当前,AI时代的版权保护知识有待广泛普及。为积极引导青少年积极拥抱AI新技术,帮助未成年人树立互联网法律法规意识和版权保护意识,近日,佛山禅城印发一项通知,正式开启“我和AI的N种可能”系列实践活动。
系列活动涵盖多个子项目,包括“AI绿书签”青少年艺术创作、青少年AI科幻写作、青少年AI创想家行动以及AI自研项目等,由禅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版权局共同举办,从3月起持续全年。
这些活动鼓励广大青少年和在职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在新技术应用中的创造力,将版权科普融入具体实践,也探索出地方政府在AI时代做好青少年创作与版权保护工作的新路径。
活动以“AI绿书签”命名,是对“绿书签行动”的致敬。据了解,“绿书签行动”是全国“扫黄打非”办自2009年发起的倡导公众尊重创意、支持正版的行动名称,佛山禅城已连续举办多年的“绿书签”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活动以“AI绿书签”为全新标签,既是对过往做法的传承,也是创新发展。
活动主办方认为,AI时代赋予了青少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带来新的责任与使命,需要引导青少年合法合规运用AI工具,理解原创保护与合理使用的边界,思考AI技术与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版权治理等的关系。
目前,首期子活动——“AI绿书签”青少年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方案也同步发布。按计划,当地将在4月上旬,组织100多所中小学超200位信息科技等学科老师,参加AI技术应用和版权科普培训。这批老师将结合教学活动或课外活动安排,推动广大适龄中小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引导更多的孩子主动观察、主动参与AI生态共建。
主办单位同时发出《青少年AI创作版权倡议书》,呼吁青少年做原创精神的践行者、自身权益的守护者、文化传播的破壁者以及技术伦理的思考者,学科技、懂法律,参与共建AI创作的生态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将首次运用“AI绘画裁判”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打分,并通过培训、过程体验、线上问答等形式,将版权科普贯穿活动全过程,构建“技术探索—版权教育—文化创新”三位一体的青少年AI素养培育模式。
佛山禅城“我和AI的N种可能”系列实践活动的启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探索AI技术与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版权治理关系的平台。与传统的版权教育活动不同,本次活动将版权科普融入到AI技术应用和艺术创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让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深刻理解版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原创保护与合理使用的边界,创新的教育模式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