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十年空谈:从“大学城”到“一号线”,太原的南扩梦碎成渣?
喊了三十多年的太晋(榆)同城化,口号震天响,现实却骨感得扎心!山西大学城落地榆次时,多少人欢呼“同城化终于迈出第一步”?结果呢?学生跨城上课要多办公交卡,手机信号还得手动切换“晋中欢迎您”,连共享单车都分地盘——这哪是“同城化”,网约车太原去榆次也得多出跨城费,简直是“双城记”的魔幻现实主义 。
更讽刺的是,太原地铁1号线南延到榆次的规划,至今仍是PPT上的虚线。而隔壁的合肥吞并巢湖、济南合并莱芜,早已靠“扩容手术”冲进万亿俱乐部。反观太原,省会面积全国倒数第二,南北狭长如“走廊”,想发展只能往南拥抱晋中平原,但榆次人却冷笑:“合并?我可不同意六块一小时的停车费!”
2. 难点解剖:行政割裂、利益博弈、民生“假把式”
•行政割裂的“囚徒困境”
太原和晋中分属两套行政班子,规划各干各的、产业重复内耗。太原南扩搞综改区,晋中北进建产业园,结果两地交界处“断头路”横生,产业园招商互挖墙角。分税制下,谁都不想当“吃亏的老实人”——太原怕被拖累财政,晋中怕沦为“附庸” 。
•民生“半吊子工程”消耗信任
901路公交“一城两制”、跨城医保报销跑断腿、名校资源只对太原户口倾斜……口号喊得越响,细节割裂感越强。榆次人吐槽:“同城化?太原人过来停车费比我们工资涨得还快!”
•文化认同的隐形高墙
太原自诩“省会老大哥”,榆次人却有着晋商故里的傲气。历史遗留的“谁吞并谁”心结未解,晋中曾公开反对“太原吞并榆次”提案,即便改名“同城化”,也难掩利益分配的暗流涌动 。
3. 堵点直击:省级统筹“装睡”,政策创新“躺平”
合肥、济南的合并背后是省级层面的铁腕推动,而太晋同城化却卡在“省级协调机制形同虚设”。通信同城化需工信部审批?省里不牵头;税收分成方案扯皮十年?省里不拍板。“等靠要”的惰性让两地陷入死循环:太原等晋中让步,晋中等太原让利,最后一起等“中央发红包” 。
更可悲的是政策创新的乏力。迪拜靠免税区吸引全球资本,深圳凭特区政策崛起,而太原的“自贸区”申请石沉大海,“数实融合”“飞地经济”等新词挂在嘴边,落地时仍是煤炭、钢铁唱主角(太原传统工业占比超53%) 。
4. 破局展望:若想“有生之年见真章”,先捅破三张窗户纸
•行政壁垒必须“外科手术式切除”
要么省级强力主导成立“太晋管委会”,赋予跨市执法权和财政统筹权;要么借鉴长三角“飞地经济”,让太原的产业和晋中的土地“联姻”,利润五五分账 。
•民生细节要“刀刃向内”
先解决公交“一卡通”、取消跨城费歧视、推动社保医保无缝衔接。让老百姓先尝到甜头,比喊一百句口号更管用 。
•产业协同拒绝“假大空”
别再搞“太原总部+晋中工厂”的表面文章!学习广佛同城的“产业链垂直分工”,太原聚焦研发、金融,晋中承接制造、物流,靠市场化分工打破行政藩篱 。
结语:太原的“万亿梦”,不能只剩“榆次痛”
合肥赌中京东方、济南合并莱芜的案例证明:城市突围需要魄力,更需高层破局的决心。太晋同城化若再沉迷“纸上谈兵”,只怕等到山西煤炭挖空、人才跑光,两地还在为“谁该先修路”扯皮。
太原人问: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大太原”吗?
答案不在榆次人的嫌弃里,而在主政者的改革勇气中。
(本文部分案例引用自国务院批复文件及太晋两地政府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