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君在南京马拉松比赛期间,向观看比赛的群众发放反诈宣传单,宣传反诈知识。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廖卫华 □管战兵
责编|王蓉
正文共2541个字,预计阅读需7分钟▼
1月10日,中宣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发布2024“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中央门派出所教导员蔡文君光荣成为20名入选人之一。
这位“八零后”民警深耕社区20年,用脚步丈量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样本。为探寻蔡文君脱颖而出的原因,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跟随他的脚步体验基层民警日常,解码这位基层民警标杆的治理智慧。
清晨7点的南京寒风凛冽,蔡文君穿上警服早早地离开家门走向派出所。穿着警服出门,是他从警二十年来的习惯。他常说:“警服穿在身上,责任自然就担在肩上了。”从为了工作便利租住的小区步行到派出所,十来分钟的路程,他穿着的这身警服,不仅是职业标识,更是移动的“民心服务站”。
上班前,蔡文君提前到所里,审看了昨晚值班民警的值班、出警记录,并对当天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指针指向9点,和其他所领导组织全所民警召开了一个简单的班前会后,他就开始了每天例行的工作——到辖区去。
当天气温较低,蔡文君冒着寒风来到辖区内的工人新村,远远地就看见小区北门外一个不起眼的避风处,裹得严严实实的程大姐正在摊位旁做针线活。“蔡教导员,你好。”看到蔡文君走过来,程大姐高兴地和他打着招呼。蔡文君也温和地问候着大姐身体和生意的状况。温馨的家常话,让程大姐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蔡文君为了她这个小缝纫摊忙前忙后的那些日子。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工人新村小区,是鼓楼中心片区规模比较大的老旧小区,居民中以老年人、流动人口居多,硬件条件较为老旧,治安管理难度大。在老旧小区改造治理过程中,程大姐摆了十几年的缝纫摊被列入取缔的名单之中,可丈夫下岗、自己身体不好,全家人的生计全靠着这小小的缝纫摊维持着,百般无奈之下,程大姐找上了总是在小区“转悠”的蔡文君,向他道出了自己的难处。
蔡文君听后,又从社区领导和居民那里了解到程大姐一家的困难,自告奋勇地四处奔忙,街道、城管、城建、民政等部门跑了个遍,终于和有关部门达成一致,又找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既不影响小区的整体美观,也方便程大姐的缝纫摊能继续摆下去。看着程大姐在寒风中认真做着针线活的样子,蔡文君感慨说:“老百姓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奋斗,他们有困难,我们就该伸手帮一把。”
告别了程大姐,记者跟着蔡文君径直往新村里走去,一路上不停地有人跟他打招呼,他笑呵呵地回应着,有时也顺嘴问些他们之间才能明白的话题。在工人新村小区居民的心里,蔡文君不仅是一名警察,更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暖男”——他的存在让小区多了一份温暖和安全。
穿过几栋楼,蔡文君来到赵桂英老奶奶家门前,同行的社区网格员小杨上前叫开了门。赵奶奶今年86岁,听力非常差,蔡文君贴在她的耳边大声地问她:“今天身体怎么样,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赵奶奶笑着回应:“蛮好的,蛮好的。”小杨介绍,赵奶奶老伴前几年去世了,孩子住得远,很少过来,她自己身体也不太好,原先社区担心大妈的状况,打电话她又听不见,只好让网格员每天多跑几趟。
蔡文君得知这个情况后,从“蔡警官困难群众救助基金”(蔡文君用历年获得荣誉所得的奖金成立)中划拨出一定费用,在赵奶奶家安上了远程体感监测仪。之后,他和网格员的手机都能及时显示老人的血压、呼吸、是否跌倒等情况,大大提高了像赵桂英奶奶这样的独居老人的健康保障能力。在蔡文君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现在辖区内的一百多位独居老人的家里都装上了这种监护仪。“下一步还将为更多的老人家里安装上。”蔡文君告诉记者。
中午十二点多,蔡文君回到所里。看到教导员回来了,几位民警端着饭盆凑过来,抓紧时间汇报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虽然蔡文君是“八零后”,但民警们遇到事情都喜欢找他帮忙拿主意。民警孙本银告诉记者,儿子今年考公,自己完全没有经验,考前如何复习,面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都是蔡教导员在帮他出主意。看着蔡文君结合自身考公经历,帮助自己的儿子进行面试辅导,五十几岁的老孙感慨,自己倒像是被关心的“小兄弟”了。
下午两点多,蔡文君从派出所出来又开始“忙活”。一路巡视着来到天正和鸣新村附近的街巷,住在小区门口一楼的胡大姐正在倒垃圾,看到蔡文君过来,她高兴地招手让他到家里坐坐。进到家中,胡大姐又是倒茶又是拿水果,亲热得像一家人。蔡文君悄悄告诉记者:“谁能料到,几年前,我可是连门都进不来呢。”
原来几年前,胡大姐因为退休待遇问题与单位和街道产生矛盾,街道求助到派出所,蔡文君几次上门想与胡大姐沟通,都被气鼓鼓的胡大姐拒之门外,后来蔡文君就三番五次登门看望,胡大姐也与蔡文君慢慢熟悉。一个傍晚,见到蔡文君又来了,胡大姐到厨房去倒茶,正要招呼蔡文君喝口水,只见他头歪在椅子上疲惫得睡过去了。2020年冬天,蔡文君得知胡大姐父亲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立马赶了过去,看到当时不知怎么办的胡大姐,蔡文君立刻着手安排,联系丧葬事宜,帮助善后处理,还留下陪同守夜。从此,胡大姐看到蔡文君就好像家里的亲人一样。
“他们太忙了,人少事多。不管什么时候去,都会看到他们忙得不可开交。”胡大姐看在眼里,心里满是心疼。母亲卧病在床,胡大姐搬过来照顾母亲,一住就是九年。蔡文君为胡大姐网购了网络电子门铃,老人挂在脖子上,有事只要轻轻一按,女儿便会来到床边。他观察到老人的制氧机没法正常使用,又买了制氧机送过来。在别人眼里的“麻烦”“偏执”,到了蔡文君这好像都成了“宝”。
几年来,蔡文君努力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帮百姓调解矛盾,化解纠纷,用自己的奖金成立的“蔡警官困难群众救助基金”,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燃眉之急,不仅受到辖区群众的欢迎,收到锦旗400多面,同时还获得各级部门授予的荣誉: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江苏最美警察、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夜幕下的派出所,蔡文君办公室的灯光与接警大厅的警徽交相辉映。刚刚结束父子纠纷调解的他,又开始梳理当日警情。值班民警告诉记者,蔡文君每天晚上差不多要十一点才会离开所里,要是忙起来,通宵也是经常的事情。
“愿做冬夜灯火,照亮群众前行路。”这句写在警务日志扉页的誓言,在出警记录仪闪烁的红蓝光影中,映照出新时代基层民警的担当。此时,城市安睡,警灯长明,蔡文君办公室灯光依然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