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每当村民有喜事办喜宴,随礼的份子钱一直有不过百元的传统。
这是村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份子钱只收2毛钱“一个肉包的价格”,后来是五块、十块,再后来,涨到三十、五十。生活水平在提高,份子钱却一直“原地踏步”。偶有从外地来参宴的人瞅了一眼“喜桌”——也是有鱼有肉、有鸡有鸭,便表示不解:“不会亏吗?”
“人情大过天”,近日南都记者探访这个小镇时,村民都这样说。首先办喜宴就是大伙儿聚一聚,不存在铺张浪费;其次,也是图个热闹和高兴。所以,哪怕即使收支不平衡,大家也乐于庆祝,因为“人情价值”远大于“账面价值”。
“你的人到了,比给份子钱更有意义。”阳山县太平镇沙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学友说。
“人情大过天”
份子钱“不过百”
彭姐嫁到岭背镇岭背村有十几年了。谈起最近一次办喜宴的场景,还是两三年前的新居搬迁,昔日情景仿佛仍历历在目。
当时,新房的院子里支起了几个大帐篷,圆桌上摆着瓜子花生。随着鞭炮声响起,宾客陆续到来。不大的院子里摆满了圆桌,酒席上鸡鸭鱼肉俱全,空气中飘荡着菜香。
厨房里,村中妇女们忙碌着。新鲜的食材从四面八方送来,请来掌勺的师傅们熟练地处理着鸡鸭鱼肉,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息。村里十里八乡的,彼此间都非常熟悉,陆陆续续来了约十桌人。
农村办喜宴时,煮菜师傅们熟练地处理着鸡鸭鱼肉。
一天的热闹过去后,彭姐也不忙着记账和拆红包。
“为什么?根本没必要!”彭姐说,村子里的份子钱大家约定俗成,“一般都是20块、30块,最多50块。”她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准备一桌饭菜,光食材就花费了有六七百元,10桌就是六七千,事后份子钱总共才收了3000多元。
“不怕会亏吗?”记者问。
“当然亏啦!”彭姐笑呵呵地回应,“亏点也没关系的!”她说,村里面办喜事就这样,“人情大过天”,图个热闹和高兴。即使收支不平衡,大家也乐于庆祝,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传统习俗。
从两毛钱涨到几十元
“大家压力较小,也不会攀比”
何叔现年六十七岁,出生于岭背镇向阳村。早年离乡求学,学成归来后便在当地任教,直至退休。
谈起自己结婚时的光景,还是在上世纪约80代年,在那个质朴的年代,场面简朴而欢腾。
何叔的家门前临街,宽敞至极,足以容纳几十桌的宴席。前来祝贺的宾客,大多是邻里乡亲。那时交通不便,基本都是走路来的,近的拎一篮子鸡蛋,远的带两斤红糖,用红纸包着,算是贺礼。远亲们则需提前一日抵达何叔家中。
农村办酒席倾向于在家门口,场地不够宽敞,就借邻居的院子举办。
彼时,举办婚宴无需刻意通知,一两户村民得知消息后,口耳相传,当天整个村子的村民就都来了。宴席的准备也充满了互助精神,各家各户自发贡献,你家献上猪肉,我家提供鸡鸭,共同拼凑出一桌桌丰盛的佳肴。
谈起当时的份子钱,何叔抽出手,伸出两个手指头说,“就两毛钱!”“毕竟当时肉包子才两毛钱一个”。
从起初两毛,后来是五块、十块,再后来,涨到三十、五十。这些年来,村民的日子也好上不少,喜宴从家里的院子办到了镇上的饭店。但份子钱一直保持“不过百”的传统。
七年前,何叔六十大寿,又办了一场喜宴。这回是村里的“福满楼”,酒席上,连司仪都请了,拿起话筒说着吉祥话。家里人提前订了三四十桌,鸡鸭鱼肉样样齐全,还有城里时兴的龙虾和鲍鱼,以前简易的餐桌也变成了圆桌转盘。
随着通讯手段的进步,喜宴份子钱也从带着体温的毛票变成了手机里的数字,不少亲戚开始通过微信转款向他表心意。此时,若来参加酒席的亲朋好友住得比较远,何叔家还会包车接送。
“这回份子钱涨到了三十、五十,但相比其他地方,涨幅还是不大!”何叔说。
阳山县岭背镇岭背村党支部书记唐基龙介绍,村里面形成的这种份子钱习俗,好处是较为亲民,大家压力较小,也不会攀比。除此之外,村委偶尔还会参与酒席活动,借此增进村民的感情,宣传政策,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讲心不讲金
“人到了,比给份子钱更有意义”
黄剑波是何叔的学生,如今已过四十不惑的年纪。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喜宴是头等大事。谁家娶媳妇、嫁闺女,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张罗,左邻右舍都来帮忙,灶台支在院子里,大铁锅炖着肉,蒸笼摞得老高,香气飘得半个村都能闻到。碰到大型的庆祝事项,还会在村里的祠堂摆酒席。
农村谁家有喜事,几乎整个村子的村民都来了。
但如今,过往每有喜事必办的喜宴也在逐年减少。
“以前村里盖个房子、买个车,那都是稀缺事。”阳山县太平镇沙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袁学友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阳山县的村里物质较为匮乏,谁家买了“四大件”——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都会被村里人视为生活条件较好的象征。那时候,村民也会办喜事来庆祝添置新家具、新家电。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发生了大变化——不过十年光景,村里盖起了新楼房,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路不仅通了,还修宽了,摩托车、小轿车突突开进了村。
“以前去广州,一天没几趟车,外嫁女到阳山来,一年也回不去几次。”袁学友说。如今,阳山县与珠三角形成了两个半小时的生活圈,人们聚在一起吃饭也就一日来回,视频通话等科技手段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阳山县岭背镇。
虽然每逢喜事摆上好十几桌大宴亲朋少了,但家里时不时的聚会却多了。
00后晓惠(化名)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回到阳山县太平镇工作。她谈到,如今自己不愿意过于繁琐地布置或参加大型聚会,而更喜欢小型、亲近亲朋好友的聚会形式。
科技让联系更方便,交通让相聚更简单,可真正让人情更浓的,或许是人们终于明白——热闹不在排场,而在真心。
黄剑波说,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家整天念叨:出门在外打拼的亲人,能够见一面就是一面,能够多看一眼就一眼。
“现在来讲,饭桌上你的人到了,比给份子钱更有意义。”袁学友说。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供图:阳山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