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武汉东棠书局内古韵与新风交织,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联合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东棠书局举办的《见证与思考:湖北非遗项目市场化活态传承》新书发布会暨“非遗传承,生活共融”分享交流会在此举行。湖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贾随强、武汉市社科联副主席陈颖、湖北省旅游学会会长马勇等嘉宾、行业专家和业界代表出席了活动,现场众多学者、文化爱好者和读者齐聚一堂,共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活动现场嘉宾、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读者齐聚一堂
活动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余庆和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湖北省旅游学会会长马勇教授发表致辞。余总编辑表示,《见证与思考》的出版凝聚了作者陈静多年深耕非遗领域的实践智慧,并获省委、市委宣传部指导支持,是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这本书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还以市场化路径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勇教授从文化认同角度指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这些传统技艺的延续,还是对深植于民众心中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的守护。《见证与思考》的出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创新性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余庆发表致辞
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
湖北省旅游学会会长马勇教授发表致辞
作者陈静则在主题演讲中,以“从见证者到推动者”的视角,分享了该书创作的初心与使命:“非遗传承人用一生坚守匠心的故事值得被看见,而市场化路径能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搭建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更多人能赏非遗、品非遗、感非遗、传非遗。”
作者陈静分享创作初心
发布会现场,传承人故事分享与非遗技艺展演成为亮点。在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旅游分社社长李欢的邀请下,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与作者陈静一起分享了军运会面塑吉祥物“兵兵”背后的“极限挑战”故事:“时间紧、任务重,‘兵兵’模型从设计到成型仅仅花了一天一夜,并获得认可。”此外,刘洁还为观众展示讲解了其带来的经典作品,栩栩如生的面塑引发观众阵阵赞叹。国家一级演员、魔术师吴松涛则通过一段跨国巡演轶事,展现非遗艺术的国际魅力,即兴表演的精彩魔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作者对谈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旅游分社社长李欢主持活动
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展示面塑作品
国家一级演员、魔术师吴松涛现场表演
如何让非遗从“档案名录”走向“生活场景”,是学界与社会的共同课题,分享交流会环节,嘉宾们围绕“非遗如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武汉轻工大学现代文旅产业学院院长郭田田表示,“要通过非遗体验、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感受非遗”,让年轻的一代从非遗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副会长陈思中认为,非遗的传承需要社会多方形成合力,“要构建政策支持+企业运营+公众参与的生态链”,打破非遗“圈层壁垒”,让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现场观众也踊跃建言,提出打造“非遗IP”、加大社群传播力度、组织“非遗进社区”主题活动等思路,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武汉轻工大学现代文旅产业学院院长郭田田
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副会长陈思中
活动尾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旅游分社社长李欢与作者陈静共同呼吁:“希望更多人关注非遗,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从政策扶持到市场探索,从技艺传承到情感共鸣,本次活动不仅揭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多元路径,还指明了非遗未来发展方向——让非遗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在时代脉搏中生生不息。
廖智:命运将她打落深渊,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说新语〉风物》:梦回风流魏晋,一览市井百态与人间烟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来,喝杯茶,看看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