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南昌,赣江春水初生。3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位餐饮人走进南昌塾员企业——老房子·南昌菜绿地店探访,并在此共进午餐。围坐在民国风情的雕花窗棂下,优秀塾员企业们咀嚼的不仅是鲜辣香醇的南昌味道,更是一个地方菜品牌以守正创新的信念,守护一方饮食文明。



用心做地道南昌菜品牌

从多维度展现南昌菜魅力

作为南昌餐饮的一张亮丽名片,老房子绿地店坐落于南昌红谷滩CBD中心。踏入门店,复古吊灯洒下的暖黄灯光映着红砖灰墙,瞬间将人带入民国时期,敞开式厨房里镬气升腾。这里没有传统菜单,食客循着食材的鲜香“逛”着点菜,恍若置身上世纪南昌街头的市集。

塾员们陆续步入老房子,一边欣赏着店内独特的装修风格,一边相互交流着年会上午的收获与心得。服务员们热情周到,迅速引导大家入座,一道道承载着在地历史与文化、“鲜辣香醇”的地道南昌菜摆满了餐桌。



用餐过程中,塾员们纷纷对老房子的美味赞不绝口。大家一边品尝,一边交流着各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经验。有人分享着如何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菜品来吸引顾客,有人探讨着怎样优化服务流程来提升顾客体验,还有人交流着在菜品创新方面的新想法。在轻松愉快的用餐氛围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不少家人表示在这里获得了新的灵感。



若非亲见,很难想象这家登上CCTV、稳居南昌好评榜的地标餐厅,出自一位非科班出身的“跨界者”之手。“我不是厨师,但我是个‘较真’的食客。” 创始人张润庐笑称。创立老房子前,他热衷于走街串巷寻味美食,他发现南昌本地菜馆要么固守“重油重辣”的刻板印象,要么盲目追逐网红风潮。

“南昌菜不该只有辣,辣只是风口,那些被忽视的醇厚本味,才是南昌饮食文化的根。”在共进塾组织“聚焦细分赛道”的启发下,老房子果断锚定“南昌菜”赛道,重构产品体系:既保留传统味型,又挖掘非辣味特色菜。从老厂房改造的顺外店,到如今民国风的绿地店,他用“老房子”构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美食场域。张润庐说:“老房子想做的,就是用一顿饭的时间,让外地人读懂南昌,让本地人记住乡愁。”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

用一道大锅炖顺应多元需求

“真正的守正不是一味地固守辣味,而是守护南昌菜表达的完整性。”面对餐饮业的潮起潮落,张润庐用一句话直指地方菜发展本质。

以老房子招牌菜“大锅双拼”为例,最初,门店沿袭南昌宴席传统,用大锅炖煮鸡脚、红烧肉、排骨,但随着消费形式的多元化,年轻人开始反映“份量大”“吃不完”。老房子迅速做出调整,便将南昌传统大锅鸡脚、大锅红烧肉、大锅排骨改为2-3人食的小份销售,并独创双拼自由组合形式。如此一来,既延续老南昌“围炉共食”的烟火气,又契合年轻人“少份量、多选择”的需求,成为小红书“南昌必打卡美食”的热门标签。

老房子的菜单同样秉持“顺应自然,不时不食”的理念,按季更新,但核心原料始终依托本地供应链,坚持新鲜加工,杜绝预制菜,正如张润庐所言:“南昌菜的魂,在食材,更在人情。”



在“文旅热”席卷全国的当下,老房子默默担当着“城市文化翻译官”的角色。从第一家门店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特色戏台、采茶戏表演,再到第二家门店的仿旧海报、老式留声机与当代艺术画作混搭,既唤醒本地食客的集体记忆,又为外地游客搭建了一个能够沉浸式感知南昌的空间。“守正是发展的底线,创新则是生存的关键。”张润庐总结道。

用餐饮化身城市记忆媒介

从舌尖解锁南昌味道

在谈及老房子的未来时,张润庐提出,“作为地道南昌菜品牌,老房子的发展,不仅是守正创新,还有共兴,与品类共兴,与城市共兴,与南昌人共兴”。

“辣,是南昌的脾气;醇,是赣江的胸怀。”这或许正是老房子给出的“破局之道”:用产品讲好地方故事,以匠心对抗流量焦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让餐饮成为连接城市与城市,人与人的纽带。



最后,张润庐强调,“当下的老房子,要坚定地先服务好本地食客,做契合品牌基因的事。把地道南昌菜传承下去,让周边两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我们的品牌。”

在存量竞争的红海中,只有深挖文化根脉、积极拥抱需求变化的品牌,才能以“破局者”之姿,让传统味道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