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节,单县绿丰种苗实验示范基地洒满阳光。介绍起番茄种苗,任思党无暇顾及棚内高温,用手不停擦拭额头上细密的汗珠。这名63岁的老人,钻研番茄育种近40年。如今,他和儿子任辉携手,先后培育出7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品种,向国家种质资源库提供原种资源11份。
“基地现有38567份种质材料。”这个数字,任思党再熟悉不过。记者看到,这里的每一株番茄苗都挂着不同的标识牌,曾随着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的56-68、56-79,如今已在基地培育成功,吊起的秧蔓上挂满了红彤彤的番茄。
任思党手捧两个“太空番茄”。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单县番茄研究所任思党父子二人培育的7000粒番茄种子实验材料搭乘飞船飞往太空,它们随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开展空间搭载实验,旨在通过太空实验获得更多突变材料,为后续番茄育种事业提供更多支撑。
外观上,“太空番茄”果形更大更圆。
“扬名天上”的背后,却是任思党心甘情愿地坐了数十年“冷板凳”。单县番茄种植规模较大,有“中国西红柿之乡”之誉。1987年,高中毕业的任思党专研农技服务,当时他发现,很多农民使用的番茄种子是外地的甚至外国的,价格高不说,有些还不适宜当地水土,农民平白蒙受了很多损失。
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他代理着某个品种,到番茄定植的关键农时,或许是市场原因,经销商突然“控种”不卖了。这种被动感让任思党更加坚定育种的决心。
番茄苗挂着不同的标识牌。
“无论什么事,要干就必须干好。”前期,任思党咬牙坚持着。据了解,一个育种材料需培育8代,才能作为亲本材料使用,而两种材料组合,经过多种实验,历经多年努力,才能筛选出一个新品种。这就意味着,前8年任思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看不到任何收益。
“育种的人有时候就像疯子,看到一项项饱含心血和汗水的研发成果,会为自己着迷,为自己鼓掌。”任思党说。
经济的压力、家人的埋怨、外界的冷言冷语……都没有阻碍他的脚步。边学习边实践,任思党的努力终于在1995年有了回音——第一个成熟品种“绿丰杂交二号”开始投向全国市场,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耳濡目染,任辉的成长中目标明确,相关专业毕业后,他成立了单县番茄研究所,专研实验、繁育、试种、推广。2008年,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单县番茄研究所对120多个组合多点实验筛选,成功育出抗TY病毒番茄新品种“粉欧克”等,据了解,这些品种的产生,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番茄品种中高端市场垄断的历史。
基地棚内番茄苗茁壮生长。
任辉说,2019年夏秋番茄TY、褪绿病毒大面积暴发,全国受害面积近300万亩,父子二人和团队不断查找资料、反复进行试验,利用传统育种手段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筛选出102份抗TY1、TY2、TY3、MI、SW5、TOM多基因聚合番茄育种新材料,选育出8个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适合多茬口种植的抗TY、褪绿病毒番茄新品种,填补了我省番茄无多基因聚合(多抗性)抗病新品种的空白。
在这个过程中,他愈发理解了父亲对育种的痴迷。值得一提的是,单县番茄研究所与山东农科院、江苏农科院、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父子二人有了更多底气。现在,他们仍坚持培育新品种,不断改善番茄的品质、口感。
据任思党观察,如今“功能性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这也形成了他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培育更多具有功能性的番茄品种,“让国人吃上口感更好、品质更高的番茄。”
通过推广销售,优良的番茄种子有效带动当地种植户增产增收。任辉利用物联网技术,依托示范基地,积极推广节水保肥、物理防治病虫、番茄芹菜套种等技术,推动番茄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任思党不断重复着这句话。父子二人坚信,育种路上所有的汗水,都会浇灌出番茄产业的甜美果实。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傅子栋 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