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虫总科—出尾虫科〈露尾甲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扁虫总科〈扁甲总科〉

出尾虫科〈露尾甲科〉

出尾虫科(学名:Nitidulidae)又名露尾甲科,扁虫总科下的一科。


1.形态特征

体长1-18mm;倒卵圆形至长形,稍扁平,背面密生柔毛;多为淡褐色至近黑色,头显露,上颚宽,强烈弯曲;触角短,11节,柄节及端部3节膨大,中间各节较细;前胸背板宽大与长;鞘翅宽大,表面有纤毛和刻点行,臀板外露或末端2-3节背板外露;前、中足基节横形,基前转片明显;胫节短部膨大,前足胫节外侧具锯齿突起,跗节5-5-5,第3节双叶状,第4节很小,第5节较长;腹部可见5节。

幼虫圆形,头小;下颚关节区退化;下唇须1节;触角3节;复眼3-4对,第9腹节末端具尖的尾突。

2.生活习性

小型至中型甲虫,大多数取食树液与果汁,尤其喜欢发酵的植物性物质。很多生活在花与菌类上,少数捕食与潜叶,有20余种在仓库内为害贮粮与干果。在酒厂中,群集在放置酒糟的地方。腐果对一些露尾甲有诱惑力,堆集处可大量发生。

成虫和幼虫生活于谷物、干果、菌类、新鲜及腐败果实、花卉及树皮下,一般为腐食性,少数为捕食性。

3.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约3000余种,我国原记载约15种,记录不超过百种。

4.小露尾甲

小露尾甲(学名:Carpophilus pilocellus),出尾虫科的一种。

(1)形态特征

体长 1.7 ~ 2.8mm。椭圆形,黄褐色至暗褐色。背面密布刻点,着生淡黄色毛。触角第2、3 节等长。前背折缘密布粗大刻点。中胸腹板无中纵隆脊。中足基节窝后缘线终止于后胸前侧片的前部,腋区小。雄虫后足胫节基部 1/3 细而两侧略平行,向端部方向显著放宽。雄虫阳基侧突细长。腹末 2 节背板不被鞘翅遮盖。

成虫:体长约6毫米,黄褐色,布满小刻点;复眼黑色。

幼虫:体长约3毫米,灰黄色,各节背中央灰暗色,腹末背面具有小突起。

蛹:黄褐色,复眼黑色,腹末响二根尾刺。

(2)生活习性

每年以8-9月间发生数量较多。每朵花中可见十几头成虫,取食花蕊、花瓣、子房危害。成虫多在中午飞翔;清晨、夜晚和阴天不大活动,且具有假死性;产卵于花朵中,幼虫也在花朵中取食。幼虫老熟时,在落叶中化蛹。

(3)危害对象

山茶、茉莉、月季、金橘、栀子花、广玉兰、白玉兰、萱草、锦葵、扶桑、芙蓉等花木。

(4)危害征状

成虫、幼虫栖息在树皮缝隙间,取食花粉、花蕊、子房、花瓣。影响开花,行动缓慢,除晴天中午偶有飞翔外,一般不活动。受害植株提前凋萎。

(5)种群分布

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

日本,越南,印度。

5.百合露尾甲

百合露尾甲别名出尾虫,属于鞘翅目露尾甲科。以8-9月间发生数量较多。每朵花中可见十几头成虫,取食花蕊、花瓣、子房危害。成虫多在中午飞翔,具有假死性;产卵于花朵中,幼虫也在花朵中取食。幼虫老熟时,在落叶中化蛹。行动缓慢,除晴天中午偶有飞翔外,一般不活动。受害植株提前凋萎。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6毫米,黄褐色,布满小刻点;复眼黑色。触角球杆状。前胸平宽。鞘翅近长方形,端边平截。

幼虫体长约3毫米,灰黄色,各节背中央灰暗色,腹末背面具有小突起。

蛹黄褐色,复眼黑色,腹末响2根尾刺。

(2)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分布在浙江、江苏、安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

主要为害百合、山茶、茉莉、月季、金橘、栀子花、广玉兰、白玉兰、萱草、锦葵、扶桑、芙蓉等花木。

(3)为害特点

主要是以成虫、幼虫栖息在树皮缝隙间,取食花粉、花蕊、子房、花瓣。影响花卉的开花,降低花卉的观赏价值。

6.油菜叶露尾甲

油菜叶露尾甲(学名:Strongyllodes variegatus),属于鞘翅目露尾甲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2.7mm,宽1.4mm;黑褐色、有斑纹,背部呈弧形隆起。触角11节,端部3节呈球状膨大。腹部末一节露出在鞘翅外。前胸背板和鞘翅黑色, 被有不同色泽的刚毛。前胸背板梯形,被有淡棕色细毛,前缘凹入;背部中间常有略似“工”字形的黑斑。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小,被有白色刚毛。鞘翅中缝处有3 个黑斑,从前向后依次由小到大;鞘翅靠侧缘有一大椭圆形黑斑;端部有一半圆形黑斑;鞘翅各黑斑上的刚毛均为黑色。白色刚毛在鞘翅背部形成似双“W”形的白色斑纹。前足胫节端部有小齿5个,胫节外缘有一列整齐的小齿。中、后足相似,胫节端部各有齿12 个。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mm。

幼虫:2 龄,成长幼虫体长3~4 mm,体扁平、淡白色。头部极扁,褐色,脱裂线“U”形。前胸背板有骨化程度高的淡白色斑两块。胸部侧突不明显。腹部共9 节,每节侧突呈明显乳状, 端部有两根刚毛。第九节末端分叉,缺口深。自中胸至腹部末节各节背板上背突起和背侧突起退化成不太明显的骨化程度较高的圆斑。

蛹:长3.0~3.4mm。初期乳白色,羽化前,翅、足变成黑色,前胸背板梯形,外缘有5 根刚毛,靠近前缘和后缘各有4 根刚毛。末端分叉呈“尾须状”,腹部每体节侧突起上有两根刚毛。

(2)分布地区

1994~1997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该虫在甘肃省主要分布于大夏河和洮河流域,危害春油菜,以中、晚熟春油菜受害最重。成虫在叶片和嫩茎上取食叶肉而形成“月牙形”伤口和“半月形”的害状,卵产在“半月形”透明的表皮下;在蕾簇中取食花蕾或咬断蕾梗而形成“秃梗”症状,且以食害花蕾为主。幼虫潜叶取食叶肉, 形成不规则块状“亮泡”害状。在模拟试验条件下,以成虫在土内越冬。在甘肃临夏1年发生1~2代, 主要以越冬代成虫和1代幼虫造成危害。室内变温条件下(平均17. 5℃) 饲养表明, 从卵发育至成虫需32~42d。成虫对黄色有趋性。主要防治措施为在蕾期用菊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成虫和在蕾花期以40%氧化乐果乳油等药剂喷雾防治成虫、卵和幼虫。

分布区海拔多在1700m以上,植被较丰富,年均温6℃左右,年降水量约500mm,属高寒阴湿区。一般山区重于川区和塬区。国内其它省区分布不详。在梨树等植物的花及甘兰和白菜叶上可采到成虫。当地少量冬油菜上也有危害。

(3)危害特征

该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春油菜。成虫以口器刺破叶片背面( 较少在正面) 或嫩茎的表皮,形成长约2mm的“月牙形”伤口,头伸入其内啃食叶肉,被啃部分的表皮呈“半月形”的半透明状, 啃食面积约4mm2。此害状多分布在叶背主脉两侧或沿叶缘部位。虫量大时,叶片上虫伤多,水分蒸发加快,叶片易干枯脱落。成虫危害花蕾时,可取食幼蕾( 长度<2 mm) 、咬断大蕾蕾梗,在角果期形成明显的仅有果梗而无角果的“秃梗”症状,直接影响产量;也可取食大蕾或花的萼片、花瓣、花药和花粉。蕾期单株虫量10 头以上时,花蕾严重受害,出现植株顶部有叶无蕾的“秃顶”害状。雌虫将卵产在叶片或嫩茎上被啃食的“半月形”表皮下。幼虫孵化后从“半月形”表皮下开始潜食叶肉, 初期, 被潜食部分的表皮呈淡白色泡状胀起,呈不规则块状而不是弯曲的虫道。从外可看到幼虫虫体及边潜食边留下的绿色虫粪。后期湿度大时,被害部分腐烂或裂开,在叶片上形成大孔洞,并过早落叶。每头幼虫平均潜食叶面积(2.05±1. 61) cm2。受害较重的地块, 20%以上的叶面受害,叶片“千疮百孔”,整个田间状如“火烧”。

7.蜂箱小甲虫

蜂箱小甲虫(学名:Aethina tumida)是露尾甲科、小甲虫属昆虫。


(1)动物学史

蜂箱小甲虫自1874年定名,学名:Aethina tumida Murray,1867;直到1940年,南非农学家鲁丁(Ludine)对其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2)形态特征

卵期:体色呈珍珠白色,体型与蜂卵相似,只有蜂卵的2/3。卵群呈不规则团状,位于空巢房及蜂箱的小裂缝中。

幼虫期:体色为乳白色,体长2-13毫米,头较大,后面紧挨着3对足,背部体节有一对棘状突起,最后一对棘状相对坚硬和粗壮。

蛹期:幼虫进入蜂箱外的土壤里化蛹,蛹初期为珍珠白色,随后蛹体色逐渐加深,胸部和腹部有刺状突起。

成虫期:成虫体色为灰色至黑色,月龄越大体色越黑;体长5-10毫米,棒状触角,形体呈椭圆形。具有3对足,2对翅。雌虫一般为(5.7±0.02)毫米,雄虫一般为(5.5±0.01)毫米,其宽度一般相同,约为3.2毫米。雌虫一般重(14.2±0.2)毫克,雄虫一般为(12.3±0.2)毫克。成虫的寿命平均为2个月,最长可活6个月。

(3)生活习性

蜂箱小甲虫幼虫以蜂蜜和花粉为食。成虫爬行迅速,能飞,具有避光的特性。成虫可通过工蜂交哺获得食物,尤其是当被限制在蜜蜂守卫的“监狱”里。它们一般隐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梁和箱壁的中间、打开的巢房或底板的碎屑下面。

(4)繁殖方式

蜂箱小甲虫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包括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1只蜂箱小甲虫从卵到成虫需要38-81天,具体时间随周围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等因素变化。在合适环境下,蜂箱小甲虫每年繁殖6代。

卵期:呈经过2-3天(至少1天,最多6天),白色幼虫孵出。雌虫一生可以产下大约1000粒卵,Hood(2004)提出雌虫的产卵上限可达2000粒。卵孵化成功与否与相对湿度有关,相对湿度小于50%卵很少孵化。

幼虫期:孵化的幼虫经过10-16天幼虫漫游期阶段(Wander larvae),进入幼虫完全成熟阶段,便循着光线爬到蜂箱外的土壤中开始化蛹。幼虫漫游期有避光特性而成熟的幼虫受光吸引而爬出蜂箱。漫游期幼虫可以存活48天。

蛹期:成熟的幼虫进入土壤3天后化蛹,蛹为珍珠白色,胸部和腹部有刺状突起,蛹期8-60天,蛹期孵化温度25℃,湿度大于85%。

成虫期:一般隐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梁和箱壁的中间、打开的巢房或底板的碎屑下面。羽化后,雌性小甲虫比雄性通常要长且重,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成虫可以存活5-9天。羽化的成虫离开土壤,可飞行找寻新宿主蜂群,从而完成其生命周期。刚羽化的成虫便开始寻找配偶和寄生的蜂群。雌性蜂箱小甲虫从土中羽化1周后开始产卵。在实验室条件下,蜂箱小甲虫可在成熟或腐烂的果实上存活和繁殖。

(5)分布范围

蜂箱小甲虫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广泛分布于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96年,蜂箱小甲虫首次在美国发现,1998年对美国养蜂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发现熊蜂也被蜂箱小甲虫侵染;接着埃及(2000年)、澳大利亚(2001年)、欧洲(2004年)、意大利(2014年)、菲律宾(2014年)、墨西哥(2007年)、韩国(2017年)等西方蜜蜂蜂群均不同程度受到危害。2017年起,中国广东、海南等地发现蜂箱小甲虫。

(6)物种危害

蜂箱小甲虫挖洞穿过巢房,所经之处全被破坏,使蜂蜜颜色不正常,并伴有发酵现象,还散发出一种类似于烂橙子的异味。在巢房和封盖被破坏且发酵的情况下,蜂蜜会起泡并溢出巢房,甚至流出蜂箱。如果侵入了大量的蜂箱小甲虫幼虫,则对蜂群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强群还是弱群,都会在2周内被毁掉。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