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民俗 感悟生活


荷包,以丰富的吉祥纹饰于方寸之间,传达广大人民群众宏大而又朴素的美好愿景,承载传统原态的生活感悟,彰显历久弥新的魅力。本期依托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的两件精品荷包文物,带您感受传统手工艺中的民俗美学。

香荷包也称为香囊、容臭,顾名思义香荷包主要用来熏香。《礼记·内则》中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规定未成年子女每日晨起侍奉父母的礼节,除了要求梳洗穿戴整齐,还需佩戴香囊。

清末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续编》,对人们佩戴香荷包有这样的记述:“以香屑置囊中,夏日佩之。以前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卖香囊之肆遍于九城庙会集市,售卖者尤多。盖当时夏日如不佩带香囊,宛如衣履不齐……故一般人士之视香囊极为重要。”佩戴香囊于清人而言十分重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论男女皆爱佩戴香荷包。

本期文物鉴赏

01


清代 平绣 五彩“多子多福”石榴形香荷包


此件荷包整体为仿生石榴形,拟石榴生长之态,花萼朝下,生动传神。石榴又名“安石榴”“海石榴”,自古为“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祥瑞之果,《北史》载:“石榴房中多子,王母荐之”,民间视其为多子多福的象征。

从造型上看,荷包顶部有荷叶纹墨蓝色荷包盖,镶姜黄色绲边,荷叶中部有一渐变的红莲花,模拟出莲花的立体感,鲜活灵动,针脚细密平整,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匠人娴熟的刺绣技艺。荷包盖下方为饱满圆融的石榴果实,寓意子孙繁茂,与莲花纹样一并传递出民间对生命繁衍、家族兴旺的殷切祈愿。石榴花萼垂坠流苏,轻盈摇曳,传递着古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此件荷包以象形赋意之法,将民俗信仰与生活美学凝为一体,石榴之形取其实,五彩之色赋其华,刺绣之工彰其技,恰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将农耕文明对生命延续的祈愿化为具象,蕴含着古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哲学智慧。

02



清代 雕绣 四合如意 鸡心形香荷包

此件香荷包以蓝缎为地,形制玲珑雅致,采用雕绣工艺绣出四合如意纹样,线条流动柔和,纹饰虚实相映,极具含蓄之美。蓝缎沉静,明黄璀璨,二者交辉恰似“净水映日辉”之妙境,既显庄重又透灵动之气。

荷包主体纹样“四合如意”,采用雕绣技法,以四组如意收尾相衔,环抱成团,线条蜿蜒回旋如云气升腾,寓四方和合、万事顺遂之美意。雕绣,又称为镂空绣,匠人在绣制过程中,需按花纹剪出孔洞,并在孔洞中以不同的方法绣出图案,绣面层次丰富,更具层次感。荷包以风琴褶收口,收束如含苞,抽绳下缀三色流苏,为荷包增添洒脱之气。

此荷包配色明丽,剪裁独具匠心。荷包虽小,却凝练着工匠“以针代笔”的绝技,从中足见绣匠技艺之精绝,心思之细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荷包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俗文化艺术之一。清代刺绣荷包的流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纹样的丰富内涵,是我国古代妇女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承载着时代下人们共同的理想和愿望。民间艺人将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通过谐音、比喻等方法,运用传统刺绣,制成内容丰富的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展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至上的精神内涵。

原作者:展陈夏琳婷

转载来源:“民俗馆展陈藏品研究”订阅号

本期编辑:藏品卫佳佳

2025年4月2日




[ 北京民俗博物馆 / 陈列藏品研究 ]

指导:曹彦生

策划 / 学术主持:吕鑫

编委:吕鑫 何扬 和佳乐 褚聪 冯阳

夏琳婷 周鼎 李蕊 卫佳佳


联系方式

官网网址:https://dym.com.cn

博物馆座机:010-65510151

和佳乐:18810463756

何扬:15810292705

褚聪:1851951779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