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特别羡慕那些自己嚷着要去补习班的孩子。
在我妈的“鸡血套餐”里,补习班和“你不去,别人都去”的精神PUA是绑定销售的,不接受拒绝,不容商量。
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能主动要求去补习,应该是个努力上进的孩子吧?
直到后来,我遇到了一些“补习狂人”,才明白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勤奋是“伪装出来的”。
他们披着努力的外衣,实际上却是在逃避真正的思考。
这些孩子的日常是这样:
每天泡在各种补习班,题刷得比印刷厂还快,公式背得比新华字典还熟,作业写得比打印机还整齐……
但只要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立刻宕机:“老师,这道题没见过,怎么办?”
更离谱的是,他们明明已经泡在题海里,却比不补习的孩子更害怕学校课堂。因为在补习班,他们学到的是套路,是捷径,是“四两拨千斤”的答题技巧,而不是扎扎实实的理解。
这种学习方式,就像天天练习用筷子夹豆子,却从来不练怎么用筷子吃饭,结果就是:一旦换成饭菜,直接饿死。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甘情愿往补习班里扎?这背后的心理逻辑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第一、伪勤奋是懒的最高境界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能不费脑子就不费脑子。
学生时代,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人:有作业能抄就绝不自己写,有标准答案就绝不多思考,考试前突击背诵,能押中重点就不去理解知识点。
补习班刚好契合了这种“偷懒哲学”:它不要求你真正理解知识,而是教你如何用最快的方式拿到分数。
这就像健身房里有人花大价钱买增肌粉,却懒得真正撸铁——看起来是在努力,实际上是为了少受罪。
我表弟就是个典型例子。
每天沉迷补习班,一天不去就像戒毒犯戒断反应。他妈一开始还欣慰,觉得孩子“有上进心”,直到有天,她拿一道学校考卷上的题去考他。
表弟大脑宕机,支支吾吾半天憋出一句:“这个题我没见过,我们补习班没讲。”
他妈当场石化,半天才憋出一句:“那你不是天天补课吗?怎么题一变就不会了?”
表弟理直气壮:“补习班是教我做考过的题,不是教我怎么做没考过的题啊!”
这句话仿佛打开了某种哲学大门,让我陷入深思:原来,刷题不会让人变聪明,只会让人变成更熟练的“答题机器”。
但机器毕竟是机器,一旦面对新情况,程序就崩溃了。
第二、补习班成了学习的“安慰剂”
有些孩子去补习班,不是为了学,而是为了“感觉自己在学”。
这种心态,像极了那些办了健身房年卡却从不去的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锻炼,而是想买个心理安慰:我已经为变瘦做了努力,所以我可以放心吃炸鸡了。
有些孩子一旦不上补习班,就会焦虑得不行,仿佛补习班是某种护身符,只要进去坐上几个小时,就能自动变聪明。
殊不知,学习的本质是思考,而不是坐在那里“被知识灌输”。
邻居家的小孩,天天去补习班,连春节都不放过。他爸妈美滋滋地说:“这孩子可上进了,自己要求去补课。”
结果有一天,他爸突发奇想,问他:“你觉得补习班教得好还是学校教得好?”
孩子挠挠头:“学校教的东西有点难,补习班教得简单。”
他爸恍然大悟:“所以你去补习班是因为那里简单?”
孩子点点头:“嗯,学校听不懂,补习班讲得更直接。”
他爸脸色瞬间变了,喃喃道:“这不就是换个地方听‘精简版’的课吗?”
没错,很多孩子补习班上的努力,并不是在补知识,而是在逃避真正的挑战。他们以为学会了,实际上只是听懂了答案,而不是理解了思考的过程。
第三、题海战术的尽头,是思维的断崖
补习班的套路,刚开始确实能提升成绩,但它的问题在于,它教的是“解题”而不是“思考”。
一旦题目变难,原来的技巧不管用了,学生就会像没了导航的司机,彻底迷失方向。
真正的学习,不是看你做了多少题,而是看你是否掌握了底层逻辑。
朋友的侄子,靠补习班的题海战术,初中前两年成绩炸裂,家长夸他是“天赋型选手”。到了初三,突然开始大滑坡,最后中考数学考了个“光速下坠”的分数。
他妈怒了:“你不是天天补课吗?怎么会考成这样?”
他苦笑:“补习班没教过的题,我不会做。”
这就像一个靠游戏外挂拿冠军的玩家,外挂没了,连怎么走位都不会了。
面对这种“伪勤奋”,最好的办法就是逼自己动脑子。
1.减少依赖补习班,回归课堂:学校的教学,才是最能培养思维能力的地方。
2.多做开放性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会问“为什么”,而不是只记住“怎么做”。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刷题能力:做少量难题,比狂刷简单题更有用。
所以说,伪勤奋,是思维的温水煮青蛙。
很多孩子主动要求补习,看似勤奋,实则是在寻找“学习的捷径”。
但学习这件事,本来就没有捷径。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假努力”上,不如踏踏实实去思考,去真正理解知识。
毕竟,补习班能让你短期提分,但真正让你受益终生的,还是你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