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规划范围图

上海西部发展迎来新机遇!今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大虹桥”总面积有望将从原有的151平方公里扩大至535平方公里,范围扩大3.5倍。新增松江区、普陀区及多个街镇,成为上海西部发展的“超级引擎”。

原“大虹桥”范围覆盖长宁、闵行、青浦、嘉定等区的部分街镇,如实现扩容,新增区域包括松江区的中山街道、泗泾镇、洞泾镇等,普陀区的桃浦镇、长征镇等,以及闵行、青浦、嘉定等区的多个街镇。这意味着更多居民将直接享受“大虹桥”的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红利。



01


未来蓝图:


一核两轴四片,打造宜居宜业新格局

“2+9+6+N”的公共中心体系 图源规划草案

规划提出“一核两轴四片、五带三湿八组团”的空间结构,将聚焦三大方向:

1. 产业升级:核心区定位国际资源枢纽,发展高端商贸、会展经济;四个功能片区(如凤栖创新片区、云麓科创片区)将推动科技研发和智能制造。

2. 生态宜居:依托吴淞江、淀浦河等水系,建设五条生态绿带和三大湿地,打造“蓝绿绕城”的江南水乡风貌。

3. 生活便利:规划2个城市副中心(虹桥、莘庄)、9个地区中心(如徐泾、七宝)及多个社区中心,构建“15分钟生活圈”,覆盖教育、医疗、商业等需求。



02


教育、医疗、交通全面升级,


惠及341万居民




03

至2035年,规划区常住人口预计达341万人。为满足需求,公共服务将迎来多项升级:

教育:新增多个高等院校选址,围绕凤栖、云麓湿地打造产学研基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医疗:依托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全球顶尖临床医疗集群,引入高端诊疗资源。

交通:嘉闵线、示范区线、13号线西延伸等轨交将于未来5年内建成,连接虹桥枢纽与松江、青浦等区域,实现30分钟通勤圈。

目前《规划》草案正面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市民可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建议。这一重磅规划的落地,将推动上海西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成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示范标杆。


来点犀利的评论吧



上海“大虹桥”从151平方公里扩张至535平方公里,申度君从几个角度浅浅评价一下:

1. 战略野心:从“交通枢纽”到“全球流量入口”

扩容后的大虹桥直接覆盖松江、普陀等区,并与青浦、嘉定等新城联动,意图成为长三角地理中心。规划中新增的高校选址、科创集聚区(如凤栖、云麓湿地)和“五带三湿”生态布局,试图打造“产-学-研-生态”闭环,向全球资源要素配置枢纽跃进。

蓝图虽宏大,但能否摆脱“长三角规划多、落地少”的惯性?

2. 现实隐忧:产业空心化与地产依赖症

过去十年,大虹桥借房企总部集聚和长三角楼市概念快速崛起,但2020年后地产行业崩塌直接导致核心区“空城化”。新规划虽强调“低效用地盘活”,但住宅用地仍在扩张(规划常住人口341万),恐重蹈“住宅过剩、产业滞后”覆辙。

规划提出“四高五新”产业(如数字新经济、低碳新能源),但落地仍集中在传统会展、贸易和地产衍生服务。对比张江“硬科技”标签,大虹桥的“高等级公共服务”“国际化赛事”等概念更像空中楼阁。

3. 破局关键:拒绝“大而全”,专注“杀手锏”

与其贪求覆盖535平方公里的“全能选手”,不如聚焦虹桥枢纽的“流量变现”能力。例如,借进博会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跨境数据、国际医疗等垂直领域枢纽,而非盲目对标陆家嘴金融属性。将资源倾注到临空经济、数字贸易等可快速闭环的赛道。

大虹桥扩容是上海对“西进战略”的孤注一掷,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能否突破“行政区经济”的试金石。若成功,它将重塑上海“双核驱动”格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