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078批次,吸引1820名老家籍企业家返乡创业,成功引进一批重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文 | 中共河南省平舆县委书记 刘飞

  地处河南省东南部的驻马店市平舆县,属于典型的平原农区县,总人口117万,耕地面积135万亩,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2月脱贫摘帽后,基本解决了“贫”的问题,但“穷”的制约还没有完全解除。

  据统计,2022年平舆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34%,分别低于驻马店市、全省、全国1.47个、12.73个、20.88个百分点,县城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2022年11月,平舆县提出推进以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为龙头、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支撑、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为网络的“三园”同构发展模式,让农民不用去外地打工,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最终实现强县富民。


平舆县城鸟瞰(2024年7月22日摄) 李奇摄

  走出去阔视野明晰发展路径

  围绕吸引乡村发展要素回归,平舆县坚持用外向思维解难题、谋发展,先后组织领导干部赴浙江、江苏等产业发展强省考察学习,为探索适合本地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打开了新思路。

  明晰路径。坚持把“三园”建设作为实现“工业强县”战略重要抓手,注重把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作为贯通城乡的腹地支撑,前瞻布局、倾心打造,按照“统一规划、示范带动、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总要求,坚持“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总基调,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要素保障为关键、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体现特色、量力而行,坚定不移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编制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三园”建设规划纲要,对“三园”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高标准设计,明确各级产业园整体定位、发展方向,实现联动式发展。目前,在现有皮革皮具、建筑防水、户外休闲用品等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9个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224个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建成后争取形成龙头带动、多点支撑、各具特色的三级产业园联动发展格局。

  政策配套。出台《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平舆县推进“舆商回归”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集成配套政策支持。拿出200个以上编制,根据企业投资额和业务需求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驻厂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对入驻“三园”的项目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放贷,最大限度降低融资门槛。以县职业中专等技能培训机构为载体,对企业招聘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对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员工输送。对入驻“三园”的企业法人(实际投资人)、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和长期技术工人子女优先就近安排入学。

  盘活人地钱聚焦目标高效执行

  据统计,全县有4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其中有大量产业技术工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人”及其背后的“钱”资源利用空间巨大。

  开放招商扩才。县乡均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招商专班,招大不嫌小。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078批次,成功引进天一精密、宁风科技等一批重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吸引1820名平舆籍企业家返乡创业。仅2024年,健盛户外、佳豪户外、同越科技、泛空电子等一大批企业投资平舆,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9个、总投资327.7亿元,先后引进教育、医疗等领域高层次人才100余人。目前,坝道工程医院地下生态储粮示范仓已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

  统筹资金使用。按照“县里拿一点、集体筹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将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和其他融资项目,将产业园内基础设施与集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2022年以来,财政投入衔接资金4.1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3.4亿元。2024年谋划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55个、中央预算内项目32个,累计争取债券资金18.9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2.5亿元。

  深挖土地潜力。将产业园项目用地纳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依照产品体系划定区域,积极盘活乡镇老村委、老学校、老窑厂和废旧厂房等“沉睡”土地资源8000多亩,将这些闲置资产变“废”为“宝”,培育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对入驻企业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弹性年期供应等灵活供地政策,最大限度满足建设需求。2024年,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累计供应建设用地93宗、面积2835亩。

  政府有为激发市场“无限”

  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围绕“三园”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及时排忧解难,打通“堵点”、连接“断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为“三园”高效建设运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服务高效。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清理取消证明事项209项,梳理“一件事”事项190项、“免证可办”事项125项,项目保障指标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扎实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民之家办理,“一网通办”率达到100%;在市民之家和19个乡镇(街道)均开设综合服务窗口,为入驻“三园”企业和项目提供注册登记、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等“一站式”服务,推行入园项目建设“保姆式”服务。创新招商公司+企业家群体、人才团队、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咨询公司“1+N”招商引资新模式,为企业搭建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合作通道。

  奖惩严格。严格制定“三园”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和考评指标体系,将“三园”建设作为县委三项中心工作之一,定期组织产业园建设工作拉练观摩活动;对产业园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县直单位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入驻乡村振兴产业园地方所得部分税收及时全额拨付给乡镇(街道),对产业园项目建设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党支部优先推荐为“产业兴旺星”党支部,充分调动乡村两级干部积极性。

  共富共享。加强县乡村三级园区动态管理,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藤编户外、木材加工、收纳箱包、服装加工等,有序引导新招引企业入驻乡村园区,带动10万群众就近就业。目前,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入驻各类企业228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已建成乡村振兴产业园24个,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1052个,乡村两级带动8万人就业,其中脱贫群众2.6万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目前,全县拥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社区)占比达到100%,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到75%,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