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315晚会,曝光了“精准获客”的灰产和黑产的套路链条,揭露了个人信息被肆无忌惮地偷取、贩卖和使用的现象。最后受害的民众感叹:“骚扰电话和短信,就像城市里的雾霾,无处不在,却又无可奈何。”
但是在这些违规违规的灰产和黑产盛宴中,不约而同的大家都指向了虚拟号码,他们成了套路的帮凶。德先生做了一些案例分析,看看在个人信息被贩卖后,后续有着多少灰产和黑产的用途,以及未来让大家损失金钱的套路。个人信息被贩卖后,都用于干什么了?
个人信息被偷开各种账户,用于非法交易与洗钱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洗钱案件超过5万起,涉案金额超过2000亿元。犯罪团伙通过购买个人隐私信息,开设银行账户和各类资金子账户,进行非法交易或洗钱。案例:某犯罪团伙通过购买大量个人信息,开设多个银行账户,用于转移非法资金,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例如被披露的借贷宝的“神秘放款人”,不就是查不到信息,甚至去世的人的信息都被拿来做放款和收款账户了吗?
商家对于潜在用户群的精准营销,或者说进行推销的骚扰电话。
也有商家通过购买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向目标人群推销产品或服务。例如在晚会上被揭发的一些耳闻能详的大用户,一些莆田系医美医院,就是使用这些软件精准的找到潜在用户,并且持续的发短信和打电话进行诱骗。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骚扰电话日均拨打量超过1亿次,其中80%以上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3.用作诈骗设计骗局,集中诈骗民众
有诈骗团伙利用个人信息设计骗局,诱骗受害者转账或泄露更多信息。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70%以上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2023年,某地警方破获一起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虚拟号码群发“中奖信息”,诱骗受害者点击链接,进而盗取银行卡信息,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4.盗用个人信息,进行网络和工商部门虚假注册
这方面案例更是多,盗用他人隐私身份信息,用于注册公司、办理贷款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结果导致受害人“被法人”、“被贷款”、“被败诉”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因身份盗用导致的贷款欺诈案件超过10万起,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曾经某市民众的身份证信息被泄露后,被他人用于注册公司并办理贷款,导致他莫名其妙背上了巨额债务。后续为了还原真相,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金钱。
5.用于注册账号后,进行网络攻击、做水军和网络勒索
中国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网络勒索案件同比增长30%,其中60%以上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黑客通过购买个人信息,进行网络攻击或勒索。但是也不仅仅如此,网络水军盛行,其中大部分账号都是通过侵犯个人信息,进行违法违规整策的。他们都是被操纵的僵尸账号。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可能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被很多机构和公司偷取,否则每天是收不到那么多骚扰电话和短信的。但是民众无可奈何,只能选择与这些骚扰共存,来了电话不接,来了信息不看。仔细想想,这些公司为什么如此肆无忌惮的偷取个人隐私信息,并且进行贩卖和使用呢?
但是不论是爬虫窃取,还是内部人泄露,又或者非法内部交易,但是如果购买人,不通过一些通讯手段,也无法触达受害人。这个手段现在看来就是通过虚拟号码实现的。他们发虚拟号码的短信,他们打虚拟号码的电话,通过虚拟号码,他们碰上了受害人,开展了他们的套路或者骗术。
后续展开的连环三思考,大家想想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呢?
1.出售购个人隐私信息的公司个人,要抓要处罚。那么购买个人隐私信息的公司或者个人,是不是也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呢?仍然也可以适用刑法第253条。一口气就买几十万条,几百万条信息,那么顶格处理,也一样能受到法律的震慑作用。就以莆田系医美公司收到那么多举报投诉也查证那么多违法,为什么他们仍然能够在全国到处开花呢?
2.虽然在刑法中已经对个人隐私侵犯行为入刑了,但是现在执行的可能还不是很严厉。刑法第253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像这类爬虫偷取信息的公司,从老板到责任人都顶格处理,顶格罚款,他们还敢顶风作案吗?
3.帮助他们实现哄骗客户的媒介或者渠道,尤其是那些虚拟号码提供商或者自动打电话给套餐的公司。那么针对如此严重问题的虚拟号码,我们是不是应该有进一步的管制呢等?为什么会有虚拟号码这么一个号。段呢?当初是为了一些集团公司做客户服务的,但是现在变成了什么?是不是应该取消呢?
“虚拟号码本是便民工具,如今却成了黑产的利器。我们不能让便利变成伤害,更不能让黑产在虚拟号码的掩护下逍遥法外。” 我们下定决心,加强管理,这场雾霾终将散去。虚拟号码,不该成为黑产的“帮凶”,而应回归其便民服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