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EO

如激光雷达以及所谓的“电芯倒置技术”等增加安全冗余的配置,并未搭载在小米SU7参数图片)标准版上。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枞阳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在撞击高速公路中间护栏后起火,事故造成车内3人全部遇难。根据网络流传的视频及图片,车辆前部几乎完全损毁。事发后,该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驾驶员家属发声

4月1日下午,事故驾驶员的父亲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事发当晚,其23岁的女儿驾驶小米SU7,搭载两位同学从武汉前往安徽,准备参加事业编考试。其女儿在2022年取得驾照,过去一直驾驶别克君越2023年10月,女儿的男友购买了小米SU7,女儿曾单独驾驶该车前往佛山,具备一定驾驶经验。

事故发生后,驾驶员的男友通过后台收到报警通知,随后告知家属。驾驶员的父亲在23点15分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往安徽,并于凌晨2点50分抵达事故现场。到达现场时,路段已被封锁,涉事车辆已被拖离,高速收费站人员告知他,殡仪馆车辆已拉走两名死者遗体,另一人被送往医院抢救。

家属向现场交警询问事故情况,得到的反馈是:事故发生路段正在施工,车辆撞上水泥桩后起火,车门无法打开。驾驶员的父亲悲痛表示,女儿和另一名乘客是被活活烧死的,3月31日他在进行DNA比对时才见到女儿遗体,遗体已严重烧毁,几乎无法辨认。

4月1日18时许,这位父亲透露,自事故发生以来,尚未与小米公司任何人员取得联系,并质疑:“为什么车辆会自燃?为什么车锁无法打开?如果车门能打开,车内乘员或许能获救。”


小米官方回应

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发言人通过微博发布公告称,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并紧急报警及呼叫急救服务。同时,小米成立专项小组,30日赶赴铜陵,配合警方调查,并于31日晚向警方提交了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小米表示,专项组将在警方许可与指导下,与受害者家属联系,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必要支持。

三大疑点仍待解答

1. 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事故发生后,车辆起火,乘员未能逃生,引发对车门电子锁失效的质疑。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姚春德分析,电动车的车门电子解锁系统依赖12V低压平台,该电池通常位于车头,碰撞可能导致低压电源断电,使电子锁失效。

部分车企(如奔驰、宝马、奥迪、蔚来)采用双12V平台系统,以提供安全冗余。小米客服回应称,小米SU7配有机械把手,可在断电情况下手动开门。然而,根据用户手册,该机械拉手位于驾驶侧车门储物箱内,事故驾驶员并非车主,可能在慌乱中未能找到应急开门方式。

2. 智能辅助驾驶反应时间过短?

小米公司发布的行车数据显示,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以116km/h行驶。当检测到障碍物时,NOA发出风险提示并请求减速,2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尝试制动并转向,但最终仍撞上水泥桩。

按照《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21-2024),驾驶员接管时间应不少于10秒,而事故中的小米SU7仅有2秒反应时间。业内专家指出,若车辆配备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可达150-180米,能够更早识别障碍物,提供更充足的反应时间。

小米SU7标准版车型仅配备1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而高配版才搭载激光雷达。一些行业专家认为,在光线较差的夜间,单纯依靠视觉识别存在局限性,激光雷达的缺失可能是反应迟缓的因素之一。

3. 电池安全是否存在隐患?

事故车辆发生猛烈燃烧,使小米SU7的电池安全性受到关注。小米宣称,其“电芯倒置技术”可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减少火灾风险。但该技术仅用于高配版车型,事故车辆为标准版,并未配备该安全机制。

近年来,智能电动汽车频繁发生自燃事故,行业对于电池安全性、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仍存疑虑。汽车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由于软件定义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电动车的开发和验证周期缩短,行业标准缺失,导致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智能化与安全性

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在4月1日午后持续跳水,最终收跌5.49%,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

尽管小米SU7在C-NCAP2024测评中以93.5%的综合得分率排名第一,并获得中保研“全优”评级,但此次事故暴露出智能电动汽车在安全设计上的不足。业界普遍认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汽车企业需在智能化与安全性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新玩家,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市场成功,但此次事故引发的质疑,提醒行业需更加重视安全问题。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公众期待小米公司能给出更明确的答复,同时也期待行业能够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确保智能驾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