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夜,三个女孩子用“智驾模式”开着小米su7,奔驰在高速公路上,不幸车毁人亡。

车主表示,3名遇难者之一是其女友,两人只差一场婚礼,均是小米的忠实粉丝。小米发言人称,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

对于这起不幸事件,加剧了我对所谓“新能源车”的偏见。确实是偏见,因为我没怎么体验过新能源车。我的偏见让我认为:我不需要一辆所“智能”车。

“智能”车,可能有很强的科技感,可能增加了很多的功能,这些我都不需要。尤其是,这些科技感和功能还处在“新产品”阶段,还没有较长的使用历史,让我有一种“小白鼠”的感觉。

传统的汽车普及了上百年,所谓的新能源车普及还没有10年吧。对于这种涉及到生命安全的新产品,我完全没有兴趣去体验它的“高科技”。因为我使用汽车的目的只有一个——安全地、快速地把我带到目的地。如果智能车并不能更安全、更快,我就没有必要去尝鲜。

我并不是说传统的汽车更安全,只是不愿意为没有给我提供额外价值的事情去尝鲜。如果“高科技”对于我的核心诉求——“安全快速”没有提升,那我对它的“高科技感”是无感的。

我也不是小米更不是雷军的粉丝,我不是任何人的粉儿。雷军的事业再成功,他的人设再伟大,也不足以影响我的消费行为,尤其是涉及到生命安全的消费。

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喜欢小米或喜欢雷军这个人,而去消费小米的产品。这不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行为。我们消费的是产品,而不是生产产品的企业或企业家。

总结而言,我的消费观是保守的和理性的。

所谓保守,就是对新生事物采取警惕态度,经过百年检验的传统汽车完全能满足我的需要,新的替代方案对我而言就不是必要的,更不是迫切的。

所谓理性,就是知道我的消费诉求是什么,是那个产品本身,而不是其他的。至于品牌是哪国的,创始人是否NB,对我而言无关紧要,更不必为此埋单。

或许你能感觉到,科技进步会给人一种压迫感。

比如我们拥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变得没有隐私,变得没有业余时间,不得不一直在线。

然而手机带来的压迫感我能接受,之所以愿意向手机让渡隐私,愿意被它24小时监控,是为了换取额外的价值,比如付款、导航、购物、社交的便利……这些额外价值的本身是“生产力”。

余承东曾经说,他驾驶问界M9从安徽老家回深圳,“全程1314公里智能驾驶零接管,全程行驶15小时真的是不要太轻松”。这种“轻松”或许是一种生产力,但我不需要,上千公里还是飞机或高铁。

是的,现阶段的电车,其科技感我不需要,无人驾驶我不需要。我不愿意把方向盘让渡给电脑,它让我有种把命交给了机器的感觉,还剥夺了我的驾驭体验。

总之,现阶段,它还不能让我“更快更安全”,还不能给我提供额外的“生产力”。所以我还是坚持用油车,愿意做一个保守者,一个落后分子。

另外,即便从环保的角度,我也无法认同电车是“新能源”车。电池里的电是来自太阳能、风能、核能么?Deepseek告诉我,当前大部分充电桩的电力仍依赖于国家电网,其中火电(燃煤、燃气等)占据较大比例。

显然,电动车所用的电与我的手机所用的电是一样的,如果我说用的是“新能源手机”,你一定觉得我有病。

我只是解释自己不愿意用电动车,而不是反对电动车。就像我不粉雷军或小米,但并不反对他人粉雷军和小米。花自己的钱消费,有人愿意为情怀甚至为情绪埋单,也无可厚非。

说回小米的车祸。小米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被质疑,其逻辑早已存在在智能驾驶模式的“悖论”中——

理论上,任何车都会出车祸,也就是说,智能驾驶并不能杜绝车祸。然而,当司机让渡了驾驶权,智能驾驶模式在理论上就应该保证行车安全。

小米解决不了这种悖论,它和许多造车新势力一起“迎难而上”推出、宣传智能驾驶模式,而众多的车主也愿意让渡自己的驾驶权。前者大胆,后者胆大。

能不让渡的“权力”,还是不要轻易让渡,除非这个让渡能换得真正的生产力提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