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深圳除了996,还有山海连城太戳人。
近日的麦理浩径,又一个深港双城热议。
“深圳人挤爆了麦理浩径”、 “避雷周末的麦理浩径!!!差点s山上“、“全大陆的人都来麦理浩径徒步了吗?深圳就没有步道吗” 。。。
一边是深圳人高呼“避雷”,一边港人吐槽“被挤爆”。
但要说“深圳人挤爆了麦理浩径”,鲲鹏径表示严重不服。
步道之争,双城吐槽下的视角和差异
每逢周末,深圳人的朋友圈总能刷到远足徒步。
随着深港两地深度融合,香港的麦理浩径成为热门打卡地,但这份美好最近有了插曲。
近日,不少网友在小红书上发文“避雷周末的麦理浩径!!!!差点s山上”,高呼网友“周末不要去麦理浩径”。
有网友分享3 月 22 日前往破边洲的经历,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蜿蜒的山路上游客摩肩接踵。
“前往破边洲的路上,人群密密麻麻,挪动一步都异常艰难,漫长的等待让人身心俱疲。可当到达西湾亭时,真正的绝望来袭。这里没有的士,没有大巴,仿佛被世界遗忘。从白天等到黑夜,手机没有网络信号,电话也打不出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看着周围同样被困的人们,焦虑和无助在心底蔓延。”
破边洲人群密密麻麻
一边是深圳人呼吁“避雷”,一边港人吐槽”被挤爆“。
有港人吐槽:“万人踩啊踩、爬啊爬,我真不知道他们在干吗。”“如此密集的人流,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全大陆的人都来麦理浩径徒步了吗?深圳就没有步道吗” 。。。
其实,事情最初是这样的。自深港融合越来越生活化,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充满诱惑文案,将香港山海描绘得如人间仙境。麦理浩径便在小红书上火爆起来,不少网友也正是被这些笔记 “种草”,才选择在周末奔赴。
香港麦理浩径,香港首条长途远足径。1979年启用,以港督麦理浩爵士命名。被誉为 “世界最佳徒步径之一” 的路线,全长100公里,横跨香港新界多个区域,既有西贡北潭涌的原始海岸,又有屯门闹市的烟火气息,是香港自然旅游的“金字招牌”。
2024年8月,深港青年在酷暑中挑战麦理浩径二段的画面,更是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麦理浩径二段
深港同处快节奏生活,户外徒步已悄然成为两地年轻人钟爱的休闲方式。香港人北上鲲鹏径,深圳人南下麦理浩,是双向徒步的常态。
但是现在,两边吐槽,两条步道也在网上“较量”。
有深圳徒步者指出,挤爆其实凸显了麦理浩径面临的挑战。其路线部分路段因开发较早,生态保护与设施更新相对滞后。
有香港网友则认为,麦理浩径主打的是生态与野趣,是大量深圳游客的组团涌入,让这条经典路线显得拥挤。
深圳鲲鹏径VS香港麦理浩径
一边是香港的“老牌顶流”麦理浩径,一边是深圳的“后起之秀”鲲鹏径,两条远足径的网络“较量”,成为观察深港民间融合的独特窗口。
鲲鹏径:深圳新名片
这次被拿来对比的鲲鹏径,其实是深圳新名片。
如果说麦理浩径历史悠久、国际知名度高、生态野趣,那么鲲鹏径更长,贯穿城市,交通便利、组团多元。
相比麦理浩径,深圳鲲鹏径的崛起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逆袭”。
七娘山
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中唯一穿城而过的山脊线,鲲鹏径西起凤凰山飞云顶,东至七娘山(《新安县志》旧称“大鹏山”)大雁顶,全长约200公里,全程分为20段,串联十余座主要山峰、二十余个自然郊野公园、十余个大型湖库、十余个历史人文地、三十余个城市观景点,以及九大城市重点发展片区。
2024年10月,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上,鲲鹏径入选“全国十大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徒步路线。
徒步路线
鲲鹏径的“不服”,底气十足。
其贯穿深圳东西城区的设计,让市民无需远行即可体验“从市中心到荒野”的穿越感。20段路线分级明确,既有适合小白的平缓路段,也有挑战极限的险峻山脊;甚至2025年深圳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中,鲲鹏径的报道成为考题,从“户外打卡地”升级为“城市文化符号”。
“森呼吸”步道,十里杜鹃赏花步道、云海步道、西涌观星步道、“五园连通”儿童步道。。。沿途视线辽阔的俯瞰点,每500米一个标识柱,“领奖式打卡”是特别开心的事。
2025年元旦,千余名市民以徒步鲲鹏径的方式迎新,沿途收集“通关文牒”印章的场景,展现出深圳人对这条步道的认同与自豪。
深圳人日常打卡鲲鹏径,在山海韵律中触摸城市心跳,各种惊喜相遇,有道是深圳除了996,还有“山海连城”太戳人。
森呼吸”步道
鲲鹏径,深圳“山海连城”的城市野心
深圳,一个把都市野趣的安放,当成重要课题的城市。
除了鲲鹏径,市民熟悉的凤凰径、翠微径,阳台山环线、马峦山环线、三水线,由三径三线构成的远足径,总长超过420公里,加上2000多公里的郊野径,深圳健康身心的步道系统,已经完全和都市、和市民的日常融为一体。
鲲鹏径八段
这些年,以“山海连城”计划为核心,深圳打破传统城市与自然割裂的格局,构建“山、海、城、园”有机融合的生态网络。
它的野心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山海连城”的生态理念——通过手作步道、生态廊桥等微创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求“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以“一脊一带二十廊”为骨架,形成“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立体网络。
鲲鹏径八段
截至2025年,深圳已建成绿道3406公里、碧道770公里,公园数量达1320个,绿化覆盖率43.56%,人均公园绿地14.69平方米,多项指标居超大城市首位。
深圳的“山海连城”不仅是生态革命,更重塑了城市发展逻辑。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硬实力”与全民共享的“软连接”,证明即便在超大型城市,人与自然也可以共生,可以无缝抵达,可以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深圳鲲鹏径
回到开头的话题,两条步道的对比,香港注重历史积淀与国际形象,是经典路线运营;深圳则以“大而全”的步道网络构建野心,将徒步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甚至教育深度融合。
香港有传统优势,深圳以创新破局。
团体户外徒步
当深圳人挤爆麦理浩径、香港人涌入鲲鹏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户外爱好者的热情,更是大湾区城市民间融合的日常。
毕竟,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某一条步道,而是那些在行走中重新发现城市与自然之美的人。
文|深圳客编辑部
图片来自网络
说说你在深圳的徒步故事?
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