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4月1日讯 3月29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师生们给2025年研学实践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老师们呈现了研学实践课程成果的实景展示。课程实施师生与参会老师现场积极互动、鲜活生成,成就了“实景课堂”的现场精彩,碰撞出了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智慧。与会的老师们还前往了武侯区水韵园综合教育基地,体验了园区“民族危机档案”“科技创想营地”“匠心制作工坊”“舒心交流空间”“时尚运动时分”“应急安全教育”等六大核心课程。

“探访武侯遗迹 寻踪文化盛宴”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地处成都市武侯区,浸沐于厚重的武侯文化。据悉,该校开发实施“探访武侯遗迹 寻踪文化盛宴”的研学系列课程,本次展示了其中两门课程成果。

在研学课程“寻找诸葛亮”中,同学们紧紧围绕诸葛亮“物·事·人”展开,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诸葛亮的奇思妙想—木牛流马”“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北伐缘由”“诸葛亮的形象变迁—从臣到神”进行跨学科研学,呈现了技术理性与人文温情、历史骨骼与文学血肉间的融合。同学们在研学过程中深度体验了在博物馆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多种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尝试将研究成果创意物化。


在研学课程“成都武侯祠楹联匾额文化研究”中,一行人走访武侯祠,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聚焦“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武侯祠楹联中的诸葛亮和杜甫”“墨文蕴忠义 楹联彰儒兵—武侯祠忠义主题楹联研究”“文韬武略—攻心联中的政治智慧”三个方向,运用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展开多维度研究,深入体会武侯祠对联中的恢宏历史、古今智慧和深厚文化。

课程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文物会说话,历史可触摸”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行知创”研学实践课程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开启时空穿越之旅,小导游们化身“历史使者”,带领嘉宾开启一场“文物会说话,历史可触摸”的奇妙研学。

在《溯川大考古之源,探三星堆之谜》特展区,通过“溯源—探秘—传承 ”三阶导览,感受彩纸黏制的面具纹路,考古与科技结合模拟三星堆挖掘现场的文物二维码。当《发现三星堆》情景剧上演,“大石壁”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眼前,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讲述考古发掘的历史瞬间。


《宅此川蜀·民居风情》展区则变身为创意工坊:孩子们用竹篾编织出川西民居的肌理,将窗格纹样设计成现代文创;更通过“课程作品—家庭分享—学科提升—校园微博展—社区巡展”闭环,让穿斗结构、镂空雕花等建筑语言在观者心中生根发芽。

在博物馆研学教室里,一场教育探索与创新的对话正在发生——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宁分享了学校生活德育课程及“72行”综合实践课程发展历史;德育处殷秀娟主任从“跨学科融合、体验式成长和校家社协同路径”三方面分享了馆校研学课程构建的难点与突破;家长导师沈影女士谈及每每被“研之有悟,学之有趣”中的孩子们触动,AI时代的家长角色不仅仅是陪伴者更是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博物馆工作人员张一波从“红领巾讲解员导师”的视角谈及学生的获得与成长、使命与担当……大家的发言真实地呈现出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研学“课程开发—实践探究—效果与反思”的馆校共建闭环。这既是一场微论坛的交流,又是一种双向成长模式,让家长成为教育合伙人,让博物馆变身成长孵化器,见证着探究精神在代际对话中迸发新芽。

“知识只是载体,真正的研学价值在于唤醒探究本能。”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赞扬本次沉浸式研学活动。这场特别的沉浸式研学体验印证了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的教育理念。当青铜鸟浮雕在孩子指尖开出想象之花,当老宅窗棂在创意市集焕发新生,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