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再升级,但本质上双方的关系仍是合作大于竞争
特朗普关税层层加码,甚至连200%这种话也能说出口,对此,中方态度坚决,予以对等反制,一时间,“贸易战”的阴影再次萦绕在中美两个国家之间。
中美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贸易战,但它只是冰山一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多次波动,既有顺风期,也有逆风期。两国经济紧密相连,美对华出口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科技合作持续深化,合作协议也延续至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推动了科学进步。作为全球领先的两大经济体和军事实力,双方矛盾与合作不仅影响两国自身,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全球格局的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这样的复杂关系,我们不禁要思考,中美矛盾是否无法化解?在科幻小说《太空之城》中,作者似乎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在了解如何化解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中美矛盾的根源,这主要有两点:一是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二是社会制度上的差异。
小说中资源争夺加剧,上下城极端划分,人类文明走向未知变局
资源问题不难理解,这也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各个部族、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农耕游牧时代,主要是争夺土地、水源、人口;到了工业时代,争夺的就是石油、天然气、海上航道等资源。即便是在小说中的未来世界,同样是一个问题。《太空之城》中,地球因为资源的有限,于是打着“科学管理,合理分区”的旗号弄出了一个双区上下城,把那些所谓的“没有价值”的人驱赶到远离现代生活的X区,让其自生自灭。
在宇宙中,高等文明同样会因为争夺发展资源而爆发星际战争,星际联盟的诞生,既是星际战争的幸存者抱团取暖,也是为了文明发展更好地掠夺其他星系的资源。而太空之城的存在,也承担着宇宙资源协调者的角色。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制度差异。在意识形态上,中美的制度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考量不同。过去,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尤为明显,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双方的竞争愈加显现。
看起来,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中美之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种矛盾或许正孕育着合作共存的机遇。然而,这些矛盾也可能孕育合作机会。政治学中提到,矛盾是对立而统一的,国与国之间同样如此。
小说中星际战争爆发,人类背水一战,以团结与牺牲换来生存希望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当共同的威胁出现时,对立方往往会选择放下分歧,携手应对。《太空之城》中的这场星际战争便是一个例子。
《太空之城》中的这场星际战争,起于星际联盟舰队浩荡而来,人类毫无抵抗力,只能撤入地下城保存实力。战争持续一年多,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人类最终赢得了胜利。关键因素之一是人类在困境中逐渐团结,齐心协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争开始前,地球联合总署通过破解外星传来的信号获得了警告,但他们迟疑于是否应立即开战。但高层因担心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破坏,迟疑是否开战。理论上,有多种解决方式,但一旦开战,生死便只剩唯一答案。战争使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科技越先进,死亡与破坏也越严重。
小说中,外星人的武器远超地球技术,其舰队装备的能量炮和定向核爆装置能在瞬间摧毁一座城市。面对这种装备精良的外敌,地球上的空天军和太空战略部队最初难以抵挡,战斗中不断出现大量人员牺牲。退守地下城成为一种战略选择,用以保存实力、争取反击的时间。虽然战机技术上与外星武器有较大差距,但战士们依靠对家园的热爱和生存本能,逐渐从混乱中找到反击的契机。
外星威胁映照现实,如今的人类更需在航天等多方面携手合作
部分人只顾眼前利益,主张与外星势力谈判以保商业利益,甚至要求停战协商。但外星侵略者目标明确——摧毁地球文明,夺取资源。因此,只有继续战斗才能保全大多数人的生命。
小说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温晴,既是科学家又是母亲,她发现了太空之城的秘密,警告人类潜在危机。作为母亲,她担心孩子受伤,但在家国存亡时,必须置个人情感于次要地位。温晴的经历表明,在生死危机面前,只有全人类团结一致,才能找到生存希望。
小说《太空之城》通过描绘700年后的战争,提醒我们“唇亡齿寒”不仅是成语,更是文明存亡的现实。如果外星文明不怀好意,我们是否还会执着于地缘纷争与意识形态对立?在更高维度的挑战面前,人类分歧显得微不足道,唯有合作才能守护未来。
这种天下大同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外星威胁,也适用于现实世界。虽然没有外星入侵的危机,但这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缺乏合作空间。中国自古强调“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即内部矛盾不能影响整体存亡。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太空开发、深空探索和行星防御等领域的挑战需要全球协作。
人类从未停止探寻地外文明,从火星到宇宙深处,这需要全球协作
人类面临的挑战超越国界,地球上的博弈与算计,在未来的深空探索面前或许变得微不足道。人类天下大同,不仅在地面,更在太空、在未来的深处。
中国最新发布的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正式将地外生命探寻列为五大科学主题之一。这不仅代表中国加速推进深空探索,也意味着我们迎来一个全球协作的新时代。从火星车探测到系外行星观测,从暗物质研究到引力波探测,这些领域都需要全球科研资源的紧密协同,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独立完成。
正如小说《太空之城》中,人类必须整合多领域科技,才能共同应对外星威胁,现实中的深空探索也同样依赖多国合作。在航天器制造、空间站技术、量子通信等关键领域,中美各有所长,合作带来的协同效应远超单独行动 。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国际关系起伏不定,中美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合作始终未曾停歇。科学无国界,即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求知的步伐仍然跨越国界,携手前行。
2019年,中国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NASA随即通过《科学》杂志请求共享玉兔二号的数据。尽管两国在地缘政治上步步较量,但科学家们依然通过联合国平台实现了有限的数据交换——毕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应被国界束缚。
面对变化的地球,人类需合作,在航天与气候领域携手前行
2022年11月,美国的阿耳忒弥斯登月舱即将升空,NASA发现其无线电频段可能会与中国的鹊桥中继星产生干扰。如何解决?答案是合作。双方通过欧洲空间局的深空网络进行了测控协同,确保了两大航天项目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类似的合作并不少见。2021年,中国的天问一号和NASA的毅力号先后降落在火星,虽然分属不同国家,但它们的任务却是相似的——解开火星的秘密。两国科学家在《行星科学期刊》上同步发表对比论文,分析火星南北半球大气逃逸速率的差异,这不仅推动了人类对火星的认知,也像是一场跨越国界的“学术友谊赛”。
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更是悄然展开。中国的“悟空”号暗物质卫星向全球开放数据,NASA的团队利用这一数据推进宇宙射线研究。2019年,中美签署了《暗物质与宇宙射线联合研究协议》,在理论模型上进行交流。
而在地球观测方面,台风预测关乎全球安全,两国科学家依托世界气象组织(WMO)共享风云系列与GOES系列卫星的数据,为极端天气预警提供更多支撑。2022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美的科学家们携手发布研究成果——面对气候变化,人类从来都是一条船上的乘客。
太空治理超越国界,从月球科研到轨道管理,合作是探索宇宙的关键
在太空治理方面,中美不仅是“邻居”,也是共同的责任承担者。2023年,两国共同支持《阿耳忒弥斯协定》延期,并展开月球科研站安全标准磋商。在维也纳联合国会议上,中美联合提案的《月球基地设备安全距离规范》获得112国支持,首次明确禁止在月球南极水冰富集区(着陆点20公里内)部署军事设施。
哪怕在2023年国际政治氛围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中美仍坚持航天合作,第七轮民用航天对话如期举行,讨论空间碎片治理和月球科研站兼容性问题。同年6月,双方更进一步,决定升级“太空交通管理系统”,通过北斗与GPS双星座融合定位,将低地球轨道碰撞预警时间从24小时提升至72小时,为全球航天安全再添一道保护屏障。
在宇宙的尺度上,人类没有国界,只有共同的未来。从火星寻找生命,到月球建立基地,深空探索的关键是全球合作,而非竞争。地缘政治是现实的限制,而科学进步需要的是协同努力。探索宇宙不仅关乎国家利益,更是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人工智能时代,中美唯有合作才能突破局限,驶向星辰大海
正如小说所展现的,当共同危机来临,理性最终战胜偏见。即使中美间有竞争,生存威胁面前,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历史已经证明,当美国面对无法独立解决的难题,它会选择与强者合作。这个强者,过去是英国,二战期间是苏联,冷战后是日本和欧盟,而现在则是中国,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很久。
或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美的竞合关系都将成为全球格局的核心变量。但无论如何,人类的未来不止于地球,而是浩瀚星辰。
《太空之城》的故事已经在启发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奇点,人类正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当算法重构生产秩序,当智能取代传统劳动,社会可能分化出资源垄断的"X区"与生存艰难的"失能带"。但另一种可能是,在突破物质束缚后,人类将凝聚共识,以量子计算为舟,以可控核聚变为帆,在爱与和平的文明共识下,开启对暗物质海洋的深空探索——这或许才是破解困局的终极密钥,是人类文明超越零和博弈的真正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