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特朗普再次挥舞“禁用TikTok”的大棒,却又慷慨地给出75天“宽限期”,世人早已看清,这场持续多年的打压行动,其核心从未是国家安全,而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操弄与科技霸权的延续。所谓“安全威胁”,早已沦为强取豪夺的遮羞布;所谓“拯救TikTok”,更像是一场强盗劫财之后的施舍式道德秀。
自美国政府首次抛出“不卖就禁”的命令以来,便一直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逼迫字节跳动出售其在美业务,意图让中国企业在全球社交平台的竞争中彻底出局。如今TikTok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特朗普捞取政治资本的便利工具。这种操作模式与当年挥舞关税大棒、肢解华为如出一辙,表面冠以“国家利益”,实则为“美国优先”的科技封锁服务。
所谓75天“宽限期”,不过是新的博弈筹码。特朗普在其自家社群平台“真实社群”上宣称,“为拯救TikTok而努力”,听上去似乎颇为正义感爆棚,但仔细一看却不难发现,这种“救援”不过是以强盗逻辑为前提的施舍——“先定你有罪,然后再给你机会洗脱。”TikTok若想在美国活下去,前提是必须被美方“买断”,必须接受“技术转让”“数据托管”“美国资本控股”等丧权辱国式的苛刻条件。否则,就将被扫地出门。
这并不是市场交易,而是政治勒索。这不是自由竞争,而是帝国霸权的再现。美国一向以自由市场、自主创新自诩,如今却靠政策打压和行政命令限制外国竞争者发展,甚至公开干预企业并购、强迫交易,彻底撕下了其标榜多年的“市场经济”伪装。
然而,更可笑的是,连沃尔玛都被拉入了这场交易大戏。零售巨头本该与短视频毫不相关,却“考虑加入一个由投资者组成的团体以收购TikTok”,这进一步说明,所谓“出售”根本不是出于商业逻辑,而是政治意图下的资源掠夺,是美国权力精英与资本寡头的一场联合演出。在这场由国家意志主导的交易中,真正的买卖自由荡然无存。
TikTok之所以成为特朗普眼中“必须控制”的目标,不只是因为它是一款来自中国的热门应用,更因为它以惊人的速度赢得了年轻人群的注意力、重塑了社交传播的格局、挑战了美西方在数字平台领域的垄断地位。一个由中国企业开发、拥有数亿美国用户、掌握巨大流量话语权的平台,其存在本身就被视为对美国科技霸权的威胁。
特朗普当然清楚,他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App,而是一整套中国式创新与产业上升逻辑的具象体现。如果TikTok能在没有美国资本参与的前提下立足全球,那么接下来的华为、阿里云、拼多多、SHEIN等企业,是否也将接棒冲击美企主导地位?在这一逻辑链条下,TikTok成了必须打压的对象,哪怕手段再不光彩,哪怕损害用户自由与平台生态,也在所不惜。
而这一次“再度宽限”,表面上看是特朗普的“灵活与理性”,实则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政治现实。TikTok在美国拥有超过1.7亿用户,这些用户大多是年轻人,正是选举中的关键群体。贸然封禁不仅会引发舆论反弹,更可能在大选中付出惨痛代价。因此他选择再拖延,既向“鹰派”展示强硬姿态,又不至于真正激怒选民,实现两头讨好。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算计,是以国家安全为外衣的选票工程。
这种策略短期或许有效,但从长远看却极具破坏性。一方面,它极大损害了国际企业对美国市场环境的信心,让“投资美国”变成一场随时可能被政治干预的风险赌博;另一方面,它助长了技术脱钩、数据本地化、平台封锁的全球风潮,反噬美国自身的全球科技影响力。
同时,这种做法再一次挑战了中美之间本已脆弱的战略互信。在全球贸易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交流越来越需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却选择以极端手段封锁竞争者,只会推动中国加速自主化,筑起更多“去美化”壁垒。长此以往,不仅无法遏制中国科技崛起,反而会令美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处处碰壁、自我孤立。
TikTok不是安全问题,而是竞争问题。特朗普不是在维护国家利益,而是在用行政手段服务选举利益。75天宽限期,只是一次更高压、更多条件、更深算计的谈判延长线。在这种绑架市场的极端政策之下,美国的“自由”已名存实亡,其所谓“民主”也正在沦为政治私欲的工具。
当科技创新沦为政治人质,当企业命运被政客左右,当数据与流量成了地缘工具,全球互联网已不再自由,未来的科技竞争也将更加血腥。TikTok今天的命运,或许正是明天更多非西方科技企业的缩影。世界要认清的,不是谁在创新,而是谁在摧毁规则。
美国,正在用自己的手,一点点拆掉它曾亲手构建的全球科技帝国。而特朗普,就是那个举起铁锤的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