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孙志斌
3月29日零时许,青海西宁地区寒风袭人,气温降至冰点,但位于西宁市的青藏铁路小桥站却是一派火热景象。站场人影绰绰,道道头灯光束刺破夜幕,铁锹与道砟的碰撞声此起彼伏。
在4号岔区,西宁电务段西宁信号中修车间的职工们正在进行一场电缆沉降“手术”——将深埋于枕木底部300毫米处的过道电缆,连槽道一起精准沉降至700毫米的安全深度。
“再下探5厘米!”车间主任邓占军紧盯钢卷尺刻度大声说,他手中的手电筒光在钢轨与石渣间划出一片泾渭分明的明暗交界区。
3月16日,兰青铁路首次集中修全面打响,对水车湾至西宁西115.9公里线路进行道岔清筛、更换钢轨等施工作业。
站场上,不同型号的信号电缆如同人体毛细血管纵横交错,而小桥站经过数次站改,现场电缆径路情况更加复杂,稍不注意,大型机械便会对电缆造成伤害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施工七分准备,三分苦干。作为施工配合单位,集中修施工打向前,西宁电务段便组织技术骨干,重新组织学习各站站场、电缆径路图,并梳理核对各站历次站改施工图纸,按图索骥,进行实地勘察,建立了包括每条电缆坐标、埋深、根数、用途等内容的动态数据库,依据勘察数据对埋深较浅的信号电缆重新进行沉降处理,为精准配合做好前期准备。
“我们的工作就像给地底下的信号电缆做‘CT扫描’,一定要扫出精确位置。”职工傅兴手持电缆探测仪不断探测,并不时用红色自喷漆在钢轨底部喷出一道醒目的标识线。
120分钟的“天窗”里,职工们要完成电缆用途核对、精准探挖、位置标记及沉降等多道工序,且探测沉降误差必须控制在±2厘米内。
随着轮流作业,青工王淄萱将电缆测试仪夹线钳固定在备用芯线上一遍遍测试,通过施工,锻炼青工对信号电缆应急接续、仪器仪表运用和电缆径路图识别等技能,是西宁电务段“以干代教”的一种培训方式。
“电缆探测测试不是一项简单的体力活,更是技术与经验的积累与考验,一定要认真看、仔细测。”邓占军对着电缆台账说。
2时50分,当晚信号电缆沉降作业结束,职工们收拾好机具材料列队下道。此时,西宁的夜空依旧寒风阵阵。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