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桂林烟雨连绵的天气终于告一段落,盼来了久违的阳光,正值拔笋好时节,我们决定出行,拔竹笋去,到竹林寻找春天的足迹。
这天大家有的挎竹篮,有的拿编织袋,有的扛锄头,有的拿镰刀。我是从朋友胖总的果园里摘了满满一篮甜津津的沃柑,大家做足准备,怀着期待,直奔郊外竹林。
可是,我们来得早了些,确切说,今年的竹笋比往年晚了点。竹笋的冒芽率低到可怜,不刨开地上的竹叶几乎看不到。
但也有早冒出地面的竹笋。“这里有一个,拿锄头来”阿勇惊喜的呼叫我。
我立刻挎上竹篮,抓着竹枝,挤过竹身,踩着松软的枯竹叶,爬上陡坡,递过锄头,仔细一看:那些笋尖刚从土里探出头,像一个个害羞的孩子。
朋友阿勇握紧锄头,轻轻刨开笋周围的泥土,最后,用力一挖,快速、准确,一棵鲜嫩的竹笋就被挖出来,裹着泥土,散发着清新的草木气息,我们高兴极了。
挖笋日记
“我这里也有。”米姐也呼应着,“就是太小了!”。有总比没有好。今天讲是来拔笋,不如地说是来挖笋,这样的笋当然比往年鲜嫩。
我们把刚刚挖的竹笋,带来的水果,糖果,水等补充能量的物资以及爬山热了脱下来的衣服放在路边,几个人兵分几路,轻装上阵,继续前行,寻找更优质的竹笋。换了个地方,笋子优质多了,个大、身长!
今日收获
山上的笋真多
山上笋子太丰富了,编织袋装不下就用衣服口袋来顶上。
发现、拔笋、装袋,装满袋子的速度直接提升。
挖笋成果
编织袋中新鲜的竹笋,别看上面都是泥,洗干净之后和很多食材搭配起来都是一道好菜。
无论挖还是拔,获得竹笋的过程满是惊喜,每一次发现新笋都像找到宝藏。
而挖笋的过程更具挑战性:有时扒开层层竹叶,才能看到藏在下面的笋尖;有时判断失误,挖了半天,挖到的笋太小,赶快用浮泥盖上,以便继续生长。挖笋的过程比直接看到后拔笋更具不确定性,但这种未知,也让我们乐此不疲。
大山里,没有信号,全靠约定。三个小时后,我们各路兵马原路返回到置放食物的地方。每个人的肩上或扛着装竹笋的编织袋,或挎着装满笋子的篮子。竹笋不多,指缝里嵌着的黑黑的泥土可不少,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户外寻春的喜悦。脸上的划痕,手上的泥土,肩上的竹笋——那都是春天的印记。
这次挖笋,我们收获了鲜嫩无比的竹笋,在竹林里,我们呼吸着最清鲜的空气,零距离亲近着大自然,感受着泥土与生命的力量,往日浮躁的心在竹林里变得平静。带着满身疲惫与满心欢喜回家,这段挖笋经历,成了我春天生活里的难忘记忆。
照例是一顿美餐,闲话少讲,上图!
资料来源:桂林人论坛
值班编辑:王鹏淇
责任编辑:杨蕴萍
值班主编:阳 翔
©桂林生活网新媒体
戳这里,关注桂林生活网
“星标”桂林生活网,接收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