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近日印发《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明确面向2027年、2030年、2035年的重点任务,梳理工作体系架构图和任务表,明确责任分工和责任人。



浙江科技创新再加码

《工作要点》提出,要着力“扩面提质”科技型企业,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0家。着力增强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全省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0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60家、省企业研究院220家。

《工作要点》还提出,2025年,浙江省将助力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7.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占固定资产比重16%左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3.15%,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40%以上。

近年来,浙江正推动从“创新驱动”到“创新引领”的转型,并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作为工作重点。这一转型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智能和无人物流装备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浙江巨星控股集团董事长仇建平表示,“这意味着传统制造业将面临与新兴技术公司的激烈竞争。如果新兴技术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取得成功,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的制造业格局。”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巨星控股集团决定研发人形机器人物流工人,旨在智能物流搬运领域抢占先机。仇建平向记者直言,希望浙江省政府能够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出台更多相关政策,以抢占这一新兴赛道,并打造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近年高度重视创新强省和科技强省建设。2024年,浙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4位。

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正持续赋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浙江“415X”集群规上制造业营收9万亿元左右,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根据《工作要点》,浙江将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覆盖面,指导市县联合镇街、行业协会等开展“组团式”服务,提升规上工业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比。

同时,聚焦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集群领域,省市县联动布局建设一批公共属性突出、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此外,支持浙江各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性强的标志性新产品,新建和开放一批应用场景,加强优秀新产品推广应用。

未来赛道新势力涌现

2025年,DeepSeek、宇树科技等“六小龙”企业的接连出圈让杭州在科创领域成为“现象级城市”。

当下,杭州正围绕“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这一目标寻求进一步提升。

长期的创新聚集效应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杭州发展。

天元航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月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杭州拥有丰富的航天新材料、特种液体橡胶研发的高校资源和人才队伍,为公司的科研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公司已将研发中心落户杭州,并与本土高校达成研发合作,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如今,公司已能生产和国外头部企业同等级别的产品,并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新产品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朱月说。

为了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杭州今年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了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300项以上,其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市重点科研项目占比不低于80%。这一政策旨在培育一批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在“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的框架下,杭州明确了更为具体的角色定位: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2025年浙江第一批“千项万亿”工程项目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其中新质生产力项目占比29%。

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合成生物、低空经济、前沿新材料、空天海洋深地……今年,浙江继续抢滩布局未来产业。

2025年2月正式公布的《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显示,发挥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优势,优先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五大风口潜力产业快速成长。同时,积极谋划布局前沿领域产业,包括元宇宙、未来网络、量子科技、先进能源、前沿新材料、商业航天、无人驾驶等。

在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主委、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看来,作为经济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创新主体,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罗卫红表示,近年来,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各类科技企业和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土壤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府统筹资源、高校突破关键技术、企业主导产业转化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