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大别山杜鹃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②:六安市主要廉洁教育场所分布示意图。六安市纪委监委供图
图③: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六安市纪委监委供图
图④:党员干部在霍山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参观。曹震 摄
图⑤:位于金寨县的立夏节起义旧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是一块有着丰富红色资源、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28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孕育了永不磨灭的大别山精神。
文化厚重,铸就不朽丰碑
三十岁之前我在皖西大别山生活成长。这方铁血热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着独特的山水人文。
六安市别称皋城、皖西,南依长江,北靠淮河,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下辖金寨、霍邱、舒城、霍山四县,叶集、金安、裕安三区,设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皋陶,在这里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狱典》,开启了中国司法之先河,被誉为“司法鼻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夏王朝建立之前,禹把皋陶的后代分封于英、六一带。六,即现在的六安市。六安因此又称皋城,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之一。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并取安风、安丰等县首字,改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沿用至今。
革命战争年代,六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奉献,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诞生了红二十五军等12支主力红军队伍,走出了洪学智、皮定均等108位开国将军,留下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伟大革命精神。全国十大将军县,安徽地区占两个——金寨、六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六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全国著名红色老区,名副其实的革命红城。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作为淮河重要支流所在地的六安地区,移民40余万人,支持国家修建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等6座大型水库。佛子岭水库大坝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其后,六安历时14年,日均投工50万人,开挖土方量可绕地球10多圈,靠着人工肩扛手提,建成新中国最大的灌区——淠史杭灌区。如今,淠史杭工程灌溉豫、皖两省1000多万亩良田,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还解决了六安、合肥、淮南等地上千万人口的饮水问题。淠史杭工程展示了老区人民“自力更生”的鲜明底色、“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牺牲奉献”的伟大品格、“科学求实”的一贯原则。“古有都江堰,今有淠史杭。”这项治水壮举,被誉为世界水利的奇迹。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辉煌壮阔的建设成就,为六安人民积累了精神财富,铸就了光芒耀眼的时代丰碑。六安市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元素,推动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深度融合。在这片雄伟壮阔的红色土地上,廉洁观念如青山绿水,内化于心,滋养性灵。
薪火相传,书写革命史诗
“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这是对六安革命老区的真实写照。坚守革命初心的朴素道理,流传在六安的每一寸土地,山川大地上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繁星闪烁,动人心魄。
我生活过的霍山县诸佛庵小镇,能见到许多红色文物,以及当年的革命痕迹,空气中飘扬着红色的历史气息。
鄂豫皖大别山区曾爆发我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其中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都发生在皖西大地。这两次武装起义分别诞生了红32师、红33师两支主力红军部队,这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前身和重要组成部分。
刘淠西是皖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领导的诸佛庵民团起义,在皖西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拉开六霍起义的序幕,后不幸被捕入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撰写《告狱中难友书》,告诉同志们:“坚强起来,不要为我难过,革命者流血不流泪!敌人只能折磨我们的肉体,折磨不了我们的革命意志。记住吧,一个共产党员,死要有死的价值,死要有死的样子。一个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为党工作,都要给人以革命的影响。”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尘烟中,有三封著名革命家书,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共和国元帅聂荣臻、革命烈士查茂德的家书。百年革命,这三封家书串连成一条红线,体现了共产党人舍己为国、献身革命的铁血丹心。其中烈士查茂德是六安市霍山县人,在父亲被反革命分子杀害后,年仅12岁的他参加了红军,从一名小战士成长为八路军副旅长。一次战斗前,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喜如妹:我俩又要短期之分开了。这是我们的敌人给我们的分开之痛苦,只有消灭了我们敌人,才能消除这个痛苦……就是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牺牲,是有价值……”
从金寨走出去的洪学智,是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开国将军。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在解放广州之后,用津贴购买了一床毛巾被。他带着这床毛巾被,跨过鸭绿江,战斗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后来,这床毛巾被还陪伴着他度过担任总后勤部部长和调任吉林省农机厅厅长的那些难忘岁月。再后来,他将这床毛巾被送给大儿子,又传给孙子、孙女。20世纪90年代,洪学智的夫人张文从大儿子家取回这床毛巾被,保管起来。这床普通的毛巾被竟用了将近半个世纪,传过3代人……
在六安,徐立清三让军衔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1955年,我军首次评定军衔。按照评定条件,徐立清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但他认为还是授予中将为好。罗荣桓知道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表示不同意随便更改,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上报中央军委的上将名单中。徐立清闻讯,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郑重表达了让军衔的意愿。彭德怀为此三次找他谈话,但徐立清坚决表示不要上将军衔。周恩来也亲自找他谈话,做工作,徐立清说:“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的。”
在皖西厚重丰富的红色历史中,这几位只是杰出的代表,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英雄壮举、廉洁故事,流传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榜样,从来都具有无声的力量。
润心固本,弘扬红廉精神
1901年,蒋光慈出生于安徽霍邱(今属金寨县)。他1921年赴苏联莫斯科深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上海参与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创办并主编《太阳》月刊和《拓荒者》等杂志,积极倡导革命文学,致力于革命文学创作,创作了《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了的土地》等革命小说。
在六安,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追求是奔涌在血液中的,薪火相传,润心固本。市委统战部组织出版《蒋光慈文选》《高一涵全集》等10余部作品,并制作《皖西红色土地上的统战英杰朱蕴山》等微党课宣传片。市委宣传部倾心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和史料征集,先后征集到沪六两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课题44项。市委党校成立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对大别山精神中的廉洁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山水育人,红廉铸魂。六安各县(区)的有形革命遗产,更是生动的历史文化丰碑。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等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此基础上,六安市绘制廉洁地图,深挖革命老区的红廉资源富矿,用活教育阵地,弘扬红廉精神。
六安市纪委监委出品的微电影《如果可以》,曾获第五届“玉琮杯”清廉微电影微视频大赛金奖。该剧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身为纪检监察干部的父亲因忙于工作,没能赶上儿子最重要的作文比赛,一直心怀歉疚。退休之后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因此陷入了当年无法赶去儿子学校的内疚循环当中。影片中,父亲不仅严于律己,对家人也同样严格要求。儿子虽然对父亲曾有埋怨,长大后却理解了父亲对廉洁底线的坚守,最终也成为纪检监察队伍中的一员。这部短片中,除两名主角外,其他皆由在职纪检监察干部倾情出演。
在《如果可以》的片尾人物采访中,六安市委第三巡察组组长陈绪江动情地说:“我曾经在办案点待过103天,办案点离我家很近,但是我一天都没有回去过……”这真实地反映出舍小家、为大家的纪检监察干部本色。他们说,参与一次电影拍摄,等于经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我是为了革命而牺牲,我愿以生命捍卫信仰,为民族的解放而献身。”革命烈士刘淠西戴着脚镣手铐,坚定地站在刑场上……霍山县诸佛庵镇打造的红色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红夜》,震撼着前来参观的人们。《红夜》以六霍起义为背景,围绕刘淠西领导诸佛庵民团起义、与战友创建党组织、不幸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直至壮烈牺牲为剧情展开,声、光、电特效的渲染,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红夜》将党史、红廉教育融入其中,开启大别山红色旅游新业态。
廉洁文化微视频《清风拂面,廉洁一生》,以制作“非遗”手工挂面的过程,喻示一个人的廉洁一生。挂面出于小麦而炼就生活,因茎直中通,故能刚正不阿;因纯净洁白,故能清廉自守;因细若发丝,故能一丝不苟;因久煮不浑,故能坚定不移。一碗清汤,品味历史传承,感受温暖与厚重;一副木筷,纵横方寸之间,写就正直与坦荡。此剧,正如它的名字一般,耐人寻味。
这次我从北京坐高铁到合肥,再从合肥开车去六安采访,赶到时已是下午。晚饭是在食堂吃的,非常简单。第二天前往叶集、霍山等地实地采访,吃的也都是简单的工作餐。一同采访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年都是如此,将清廉意识贯穿到工作生活的点滴之中。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