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汽车已逐步成为广大市民交通出行的重要选择,其使用过程中偶有火灾发生。从火灾发生后的处置情况看,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应急响应机制。为切实增强社会公众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温州市消专委编制本导引,供社会单位和专业救援力量借鉴。


新能源汽车火灾主要起火原因

新能源汽车与电池相关性最大的起火诱因是电池热失控,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现象。引发锂电池热失控的原因很多,电动汽车在充电、行驶或发生碰撞的情况下,都可能引发电池热失控形成火灾,其中充电过程中的火灾事故最多,过充、快充、不规范、不正当的充电是使用过程中引起热失控的一个主要原因。

新能源汽车火灾危险性

市面上的新能源车一般采用锂离子电池,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会持续放热并产生大量含有氢气、甲烷、乙烷等的可燃混合气体,如果内部的化学反应仍在继续,在外部明火被扑灭后,容易发生反复复燃现象。同时,锂离子电池狭小密闭空间的结构特点,在安全阀失效的情况下,能量的积压足以引发爆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能源汽车火灾预防措施

(一)使用正规充电设施

优先使用原厂或符合国家标准的充电桩、充电线,避免使用劣质、改装充电设备。公共充电桩选择正规运营商,确保设备维护良好。充电插头需完全插入,避免虚接导致接触不良、过热。

(二)控制充电环境

避免在高温暴晒、潮湿、易燃物堆积的环境下充电(如地下室积水区、杂物间附近),充电时保持车辆通风,尤其是慢充时电池可能发热,需散热空间。

(三)雷雨天气谨慎充电

下雨伴随着打雷时谨慎充电防止雷击引发电路故障,导致燃烧事故。

(四)充电时不在车内用大功率电器

充电时开空调或音响等大功率电器,会加大电池内部电荷负载,加快动力电池组的电池衰减,缩短电池使用寿命。

(五)合理安排充放电

过度充电、过度放电和充电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缩短电池寿命,日常充满后及时拔枪,长期停放车辆时,应保证有一定的电量,防止电池过放。

(六)定期维护保养

线路老化可能导致电池短路,应定期到4S店或专业机构检测电池健康状态,若发现电池异常(如充电时间突然变长、续航骤降、鼓包、漏液),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售后。

(七)禁止私自改装

私自改装电路、加装大功率设备(如非原厂音响、灯光),可能导致线路过载;避免使用非官方电池,拆解维修电池包需由专业人员操作。

(八)避免暴力驾驶

避免频繁急加速、急刹车,防止电池大电流放电导致过热。涉水深度不超过车辆说明书要求,涉水后及时检查电池舱。碰撞后,即使外观无损伤,也需立即断电并联系专业检修。

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后

社会单位应急响应措施

(一)迅速报警

发现人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说清火灾地点、起火部位及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

(二)切断电源

单位内人员可第一时间切断连接起火区域的电动车充电桩、电缆桥架、照明电路等电力设施。

(三)启动设施

当火灾位于地下室机动车库等室内时,单位内人员可第一时间使用灭火器、室内消火栓救火(室内消火栓和消防水池可为新能源汽车火灾扑救提供充足水源),迅速启动喷淋、消防水炮等自动设施灭火,启动机械防排烟设施排烟,启动防火卷帘等分隔设施阻隔火势,启动应急广播通知人员撤离。

(四)及时转移

确认断电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单位内人员可组织力量营救被困人员、由近及远对起火车辆周边50米内的车辆、货物实施转移。

(五)警戒引导

单位内人员应组织在场人员撤离至上风向,在周边至少50米设置安全警戒,防止动力电池热失控产生的有毒气体造成人员中毒。将相关门闸、门禁敞开,保持消防车道畅通,安排人员在就近的路口引导救援车辆,确保救援力量第一时间抵达灾害现场。

注意事项: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发生新能源汽车火灾,首先要判断自身是否有能力处置,首选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区域至少在起火车辆50米外。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参考上述响应导引,采取相应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后

专业救援力量应急响应措施

(一)安全管控

在事故车辆周边至少50米设置警戒,杜绝无关人员进入救援现场,防止车辆车辆意外爆炸造成群众受伤。救援人员穿戴全套个人防护装备(配戴空气呼吸器),上风向与事故保持安全距离(防止中毒),做好救援准备。

(二)情况辨识

救援人员查看人员被困及火势情况,通过外部观察(车辆号牌、车身涂装),询问知情人(车主、路人)等方式,辨识判断事故车辆是纯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具体车型,通过仪表盘、中控屏查看电池状态有无报警,有无气体或刺激性气味冒出;充分利用消控室侦察,明确固定消防设施特别是喷淋启用情况,综合研判火场态势。

(三)断电救人

救援人员对事故车辆进行断电,通常的方式有关闭低压电源开关、切断低压电瓶负极、断开维修开关、断开高压互锁等。确认断电后,预设水枪阵地,通过常规的车辆破拆技术对人员进行营救。破拆过程中,注意施加的外力是否使底盘电池包产生形变,从而造成热失控。利用防火分区就近疏散通道控火救人。携带车辆灭火毯对事故车辆整体进行覆盖,隔绝烟气,同时可用水枪对灭火毯进行持续降温,防止烧穿。

(四)冷却控火

当火灾位于地下室机动车库等室内时,救援人员启动消防泵、喷淋泵,释放防火卷帘分隔起火分区,开启地下室分区排烟,防止烟气扩散造成人员伤亡。水源充足情况下,优先采用射水灭火冷却方法。采用底盘冷却技术,重点加强对汽车底盘的冷却;在水源不足情况下,可以采用水或泡沫围挡浸泡的处置方式。当火灾位于室外时,可借助室外消火栓等室外消防设施和消防车辆提供水源保障,开展火灾扑救。

(五)分离转移

救援人员揭开灭火毯时应该注意积聚的燃爆气体瞬间发生爆燃的风险。控制火势后,利用移车机器人或拖车将事故电动汽车转移至室外空旷区域或远离邻近车辆的位置,便于控制蔓延和事故处置,有条件的拆卸电池包防止复燃。

注意事项: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后即使切断外部电源,电池组内仍有电流存在,因此一旦喷淋、水炮等自动喷水灭火设施启动后,救援人员要撤离到没有水流的安全区域。在现场发现有气体冒出或闻到刺激性气味,救援人员要撤离至上风方向或远离火灾现场的区域。

来 源:温州市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编 辑:胡佳锦

一 审:金鹤立

二 审:叶聪

终 审:叶衍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