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考研已进入复试和录取阶段,此阶段中有一种情况被称为拟录取。然而,有些考生被淘汰,内心颇为不平,比如有些学生初试分数高,复试却未被录取。今年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曝出大冷门,初试 402 分稳居榜首的同学,复试仅得 275 分而遭淘汰,而录取名单中却有 333 分和 344 分等相对低分的学生成功逆袭。

此时,大家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导师究竟如何给考生打分?是先确定录取哪些同学,还是先确定考生的分数?



考研是“先录取”还是先出分呢,内部人员给出答案,忠言但是逆耳

有人认为笔试和面试的最大区别在于笔试完全以分数论,而复试则需考虑一些人情世故。比如,笔者曾听闻这样的事,有同学抱怨今年报考某学校,因其专业特殊,未提前联系老师,结果老师因不认识他,没提前沟通,便给该考生低分使其被淘汰,可明明他复试表现不错。

许多考生也对此感到疑惑,他们思考考试时导师的心理活动,复试结束后,导师是想收这个学生,从而结合初试成绩给其打复试分数并使其被录取,还是完全公事公办,即便喜欢某个学生,也不会刻意提分,复试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且不结合初试成绩,以致总分相加后该学生可能无法被录取。



此时,浙江的一位考研内部负责人道出实情,诠释了何为忠言逆耳。原来真正的考研复试场景是这样的,一般考研的负责人会拿着当天来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与导师们复盘。挨个询问导师对学生的意向。

比如问某个学生,一位导师说要,其他人也附和,再问第二个学生,导师说不要,其他人也附和。如果遇到有争议的情况,一位导师说不要,而其他导师可能觉得舍不得这个学生,便会说出一堆该学生可以录取的理由。

最后那位说不要的导师可能会说:“要不然你来带?”于是这位导师便不再说话了。为什么说这是真实的复试场景呢?因为这位同学恰好担任过答辩秘书,目睹了当时的情景。



因此考研时分数很重要,但眼缘有时也能决定一切

都说考试会夹杂一些运气因素,看到大家的真实经历后更能明白这个道理。一个四川的同学曾当过答辩秘书,说当时考场上有一个女生表现很糟糕,一半以上的老师都认为这个女孩子不行,就连学生也觉得她不行,似乎确实不具备读研的条件。

结果这时她的导师却表示:“算了算了,全要了吧,孩子也不容易。”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运气好以及这个女生眼缘好,说明老师恰好看上了她,对她印象不错。这让人感叹其实也不能算不公平,毕竟这就是老师一念之间的喜好决定的。



可能老师觉得再差的学生自己也带过,反正一届届学生如流水般,两三年就换一批,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这个学生能否毕业就看其未来的造化,大不了不能毕业就被学校劝退。

能考上研自然是一种本事,而能读完研则是另一种本事。不少同学确实考上了研,但因心理压力过大等种种原因,最后连研都没读完,灰溜溜地退学了。



如果无法预测考研时会遇到何种场景,那但愿大家都能遇到善良的导师,他们能考虑到每一个普通孩子为考研这一年来准备的艰辛,更何况还有二战、三战的考生。也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发挥,表现良好,无论如何先给导师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实现一战成硕。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