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博物馆和对应的文创产品非常火热,笔者逛过至少十几个省级博物馆,可以说基本没有冷清的时候,节假日更是人挤人,你不提前预约排队,都没机会进去。
你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没兴趣?纯是瞎扯。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卖得那叫一个火热,消费者几乎全是年轻人。
是的,他们宁愿买现代工艺品,也不敢轻易涉足收藏。
图片来源网络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精神需求井喷,但逛博物馆毕竟是隔着玻璃打卡,听着讲解员解说,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够了,但对想要深度接触古物的人来说,肯定不够。
让文物“活起来”的的具象化,不仅仅是拍照打卡买工艺品,更应该是让收藏爱好者深度接触老祖宗的文化结晶。
而另一个逐渐变成大热门的,就是文物商店,这种曾经快要被时代淘汰的产物,却突然焕发新生。隐隐有取代古玩市场之势,成了人们新的“淘货场地”。
洛阳文物公司
今年2月份, 湖南省第33届文物交流会,吸引了超万名藏家涌入。25家国有文物商店集体亮相,买家甚至出现"一枪打"清空摊位的豪举,这个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了。
文物商店的"库出"藏品(国有库存文物)因来源清晰、鉴定“权威”,成为藏家眼中的"免检产品"。
笔者亲身经历过的,之前上海文物商店每月一次的"库出"专场,预约号都抢不到,杭州文物公司秋拍的几十件"生货",一出来就是秒空。
不是人们不爱收藏,是很多人现在只敢把钱花在文物商店、拍卖公司那里,纵然要比民间收藏贵了很多,但买的就是一个“放心”。
古玩城的冷清
与博物馆、文物商店相对应的,就是古玩城的冷清,这里本该是大量民间玩家聚集的地方,但很多地方连“旺铺招租”都不挂了,空在那里等待“春天”的到来。
春天其实早就来了,不过都被拍卖行和文物商店“虹吸”走了!这么多年的假货无法抑制,人们被坑怕了,"保真消费"的心态占据了主流。
可是拍卖行也不保真啊!但人们宁愿多花些钱,在混乱市场中找到相对的"安全岛",也不再相信什么“眼力为王”。
说到底就是“快餐消费”文化占据主流,多数人没那闲工夫慢慢练眼力,直接砸钱等升值,把收藏玩成了金融。
文物公司的火热
政策层面的春风,早就吹过来了,但民间收藏没有受到太大的改变。鉴定机制的落后、假货泛滥的常态以及各种交易平台的不透明,还是让民藏人感受不到太大的变化。
这场"冰火两重天"全是现实的骨感,纵然国家已经放开文物收藏等级限制,民藏人已经可以玩“重器”了。但合法性依然还是没办法讲清楚,流通交易的“身份证”也拿不到。
一面是小铜钱都要造假的地摊,一面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文物公司,买到的都是合法的,很明显很多藏家都已经知道怎么选。
地摊还是有机会的
其实现如今的地摊还是能淘到好货的,但对于那些心态浮躁眼力不足的人来说,风险太大,只有资深行家才有机会。
说到底,当我们在博物馆排长队时,渴望的不该是隔着玻璃的惊鸿一瞥。文物要活在市井烟火里,这需要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来支撑。
当权威鉴定变得像点外卖一样方便,当技术手段能让年轻人放心"触摸"历史,博物馆与文物商店的火爆不该是终点,应该是“翘起民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