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费用高,始终是百姓生活中的一大痛点。
有这样一家医院,每天接待患者数量达到四万,年收入高达219.86亿。
人们在感叹其规模之大的同时,也难免心生疑惑:
它是医疗界的奇迹,还是商业运作的巨兽?如此高额的营收背后,是否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呢?
从小诊所到医疗巨头
如今声名显赫、规模庞大的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在近一个世纪前,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诊所。
1928年,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在开封落成,当时仅有28间平房,空间狭小,50张病床零星摆放其中,职工仅28人。
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医疗体系中毫无存在感。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诊所,在1958年迁至郑州后,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医院。
如今,它占地871亩,相当于120多个足球场的面积,令人叹为观止。
拥有120个临床医技科室、279个病区,超过一万张床位,在职员工达15087余人,每一个数字都彰显着对患者的坚实保障。
此外,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地铁和公交线路,极大地方便了市内患者的就诊需求。
乘坐高铁,五小时内可达136个城市,这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都能较为便捷地到达医院。
另外,郑大第一附属医院通过组建医联体,开展远程会诊。
这一举措不仅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更多基层患者,还能借助远程会诊,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影响力。
在数据的支持下,郑大第一附属医院这艘“医疗航母”正稳步前行,尤其在“口罩时期”,迎来了巨大的就诊高峰。
2021年,手术量超过30万台,日均800多台。
这意味着什么?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台手术在郑大第一附属医院的无影灯下进行。
与此同时,年门诊量超70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超4万人。
在如此庞大的患者流量下,医院2021年营收达到了218亿元,日均接近6000万元。
然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巨大的运营压力。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面对就诊高峰期,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全员齐心协力,进入“战斗”状态。
延长工作时间成为常态,医护人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只为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为了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医院增设服务窗口,有效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
不仅如此,智能化服务被广泛应用,微信预约、APP、自助机器等工具的使用,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预约挂号等操作,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为了进一步缓解院区的接诊压力,医院实施分流策略,将患者引导分散到四个院区,并提供免费班车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在医疗技术与创新方面,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同样处于行业前沿。
在器官移植领域,郑大第一附属医院已具备开展六种器官移植的能力,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除了成熟的移植技术,医院还不断探索创新技术,肾移植前遗传分子诊断可以在移植前对供体和受体进行精准分析,提高手术成功率。
3D打印结合机器人手术,为复杂手术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操作方式,降低了手术风险。
这些先进的技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然而,郑大第一附属医院每月收入高达18亿,院长却对外界喊冤,表示根本不挣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18亿月收入背后的真相
实际上,郑大第一附属医院虽然收入高,但支出也同样巨大。
2023年,郑大第一附属医院收入219.86亿元,月均近18亿,而支出也接近210亿元,收支基本持平。
医院的收入来源中,医疗服务是主要部分,包括门诊、住院、手术、检查以及药品销售,每一项都为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除了医疗服务,政府补助也是重要的收入组成部分,涵盖科研、医生培训、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持。
在支出方面,员工工资是主要开支之一,毕竟15000余名职工的庞大团队,支撑着医院的日常运转。
设备采购与维护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为了给患者提供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医院不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
药品采购的支出同样不可忽视,还有科研投入。
为了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在科研方面从不吝啬,所以院长说根本不挣钱也并非没有道理。
郑大第一附属医院一直以来都以患者利益为重,而非单纯追求盈利。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医院提供免费直达公交服务,方便患者就医,还开展社会医疗体检等项目,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
在患者收治上,医院承诺不会拒绝任何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
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医院持续努力,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护培训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高效的服务。
此外,医院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国外顶尖医疗机构展开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