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学生,再讲些不中听的实话。
现在的“留学生”,和几十年前的留学生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了解基础教育,都知道国内很多中小学都有“国际部”,国际部的意思是——学习差、没能力参与国内中考、高考的学生,家长就会花钱把他们送进“国际部”。
这些人都是国内教育的失败者和逃避者。
“国际部”和正常中小学执行的是两套标准,不走“应试教育”路线,这里甚至可以不写作业、不穿校服、抽烟、纹身、染头发……然后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获得“积分”,好一点的还能获得“推荐信”,然后申请国外的学校……这些孩子不参加高考,不读国内的大学,本科乃至于中学阶段就出国了,放心,学校为了赚钱,有一整套成熟的流程可以把人送出去。
如果你和这些“留学生”接触过,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出国几年,可以完全不用外语,因为他们住在全是中国学生的宿舍,课堂上也都是中国学生,老师也是中国教师,教学用的都是汉语……对,这是专门为这些“留学生”量身定制的学校和课程——确切一点说,这是为他们父母兜里的钱量身定制的“韭菜局”。
这几天舆论风波中,最愤怒的那些人,都是“利益相关”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些“留学中介”,这些人平时都是怎么打广告的?多少万包你两年拿英国硕士?所以当代留学生到底什么水平,“业内人士”心里是最有数的——当这个见不得人的产业被彻底公开后,最先砸的就是他们的饭碗。
你甚至可以发现这么一些“神奇”的留学生,他们去韩国学汉语言文学,去澳大利亚学中国传统戏剧,去英国学中国国画……
没什么好笑的,钱钟书《围城》里就讲过,出国可以上“克莱登大学”,学中国文学、中国哲学……这是自近代以来发展了上百年的成熟产业链。
即便是当年,除了少数身怀救国救民梦想出国求学的志士之外,也有大量出国混圈子的混子。而在举国遍地文盲的清末和民国,能识几个字,讲几句洋文,就是“大师”了,所以他们回国后确实能够身居要职,很多滥竽充数之辈,都进了大学当教授,那个时候,理工科的“大师”极少,大部分都是些写小说、写戏剧的文科“大师”。
很多人都会抬出钱学森来抬杠,是的,钱学森太伟大了,但你们对钱学森完全不了解。
钱学森是上世纪全世界智力最顶级的人类之一,他不只是中国的航天之父,他是中美两国的航天之父,他在美国的时候,就是美国火箭动力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是NASA的祖师爷,他审过冯布劳恩……他在美国讲的课、写的论文,绝大多数美国精英都听不懂,钱学森不需要感恩美国,是美国需要感恩钱学森。
为什么钱学森要回国的时候,美国动用举国之力阻拦?甚至把他投进监狱?为什么回国之后,美国还试图投毒暗杀?这是因为钱学森本人的价值太大!
这证明了中国人的智力就是世界顶级。
现在的绝大多数“留学生”,能和钱学森比吗?
最顶级的中国人,无论出不出国,都是人类智力巅峰,举几个例子,“氢弹之父”,完全没有海外留学经历,“J20之父”,还有“武安护国电磁显圣真君”,都没有留学经历,完完全全是本土培养出来的“土博”……他们的成就都是世界级的,都是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做不到的。
在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拥有最全的产业链,在很多领域做到世界领先之后,“留学”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很多领域最强的科学和技术、最前沿的研究,就在中国。
我不反对留学,科学文化技术需要交流,但时代变了,美国走向了保守主义,严格限制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理工科,他们只把留学当做“意识形态”演变的工具,并不支持真正的科技交流。
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逆转,现在,确实存在不少“留学生”在进入中国企事业单位后,窃取本国机密技术发往国外的情况。举个例子,格力旗下有高精机床部门,前几年这个部门的主管是一个海归,这个海归将好多技术资料上传到云储存上,然后被查出跟国外联系出卖这些技术资料的邮件……人家不是平白无故讲这些话的。
现在留学生的问题,其实不在于“间不间谍”,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无用”,一群混文凭、眼高手低、毫无科研能力、毫无工作水平、生活腐朽糜烂、内心空虚的人,对于单位来说,不是助力,而是麻烦、风险和隐患。
你看看现在的“留学生”群体,“精致女生”远多于男生,“文青”远多于理工科,“几国语言点咖啡”的远多于搞科研的,这个群体因为年幼无知、内心空虚、基础知识不踏实,还最容易诞生“美国的空气就是香甜”的群体……是轻薄、低俗、混乱、媚外思想的重灾区。
即便是现在的很多理工科留学生,也是因为考不上本土的好大学,走了“中外合办”学校的捷径,跑到国外搞“降维打击”,上了所谓的“名校”,拿了国外的硕士和博士,然而他们真正的学习能力、科研水平,是远远比不上国内211、985的学生的……
有人可能会质疑,你说现在留学生不行,为什么很多部门的招聘启事还会指定——“只要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生”,首先你看看那是什么单位?其次再看看那是什么岗位?然后你就知道,那就是为某些不学无术的领导子弟留的“萝卜岗”,你以为他们真有什么水平吗?
有人可能还会说,你看华为是不是广招天下英才?是的,但华为是直接挖俄罗斯、伊朗、欧洲、美国的科研天才,吸引顶级的外国人直接加入,并不重用现在的什么“海归”。
如果你有真正的科研单位、军工单位、中国本土顶级企业工作经验,就会知道——“不用海归”、“慎用海归”、“加强对海归业务水平的考核和政治审查”,早就是业内共识。
真话不好听,但这是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