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动物迁徙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地理考点,常结合气候、自然带、人类活动及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

一、动物迁徙的核心原因


1. 自然因素

(1)气候周期性变化:季节更替导致温度、降水变化(如非洲草原的干湿季交替)。

(2)食物资源波动:植物生长周期或猎物分布变化(如驯鹿冬季南迁寻找地衣)。

(3)繁殖需求:寻找安全的繁殖地(如海龟洄游产卵、鱼类洄游产卵)。

(4)水源变化:干旱区动物随水源迁移(如非洲象寻找水源)。


2. 人为因素

(1)栖息地破坏(如森林砍伐、湿地开发)。

(2)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迁徙时间或路线改变)。

(3)人类活动干扰(道路、城市阻隔迁徙路线)。

二、典型动物迁徙案例

1. 东非草原动物大迁徙(角马、斑马)


(1)路线: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 → 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随雨季变化循环)。

(2)地理背景: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植被以草原为主。

(3)关键考点:气候与植被的关联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2. 候鸟迁徙(如大雁、天鹅)


(1)规律:南北半球间或纬度间迁徙,避开寒冷冬季。

(2)地理因素:利用季风、洋流辅助飞行;湿地作为中转站(如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

3. 海洋生物迁徙(如鲑鱼洄游、鲸类)


(1)原因:繁殖(溯河产卵)、食物(跟随洋流中的浮游生物)。

(2)考点:洋流分布(如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鱼类迁徙)。

三、动物迁徙的地理意义


1. 维持生态平衡

(1)传播植物种子(如鸟类排泄携带种子)。

(2)控制食物链种群数量(如食草动物迁徙影响肉食动物分布)。


2. 反映环境变化

(1)迁徙时间异常可指示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导致春季迁徙提前)。

(2)迁徙路线改变反映栖息地破碎化(如青藏高原藏羚羊迁徙受铁路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迁徙通道的完整性对物种存续至关重要(如“生态走廊”建设)。

四、高考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


1. 分析迁徙原因

(1)模板:气候(温度/降水)→ 食物/水源 → 繁殖需求 → 人为干扰。

(2)例:“分析东非角马迁徙的自然原因”需结合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


2. 迁徙路线与地理环境

(1)结合地形、水源、植被分布分析(如候鸟避开高山、选择湿地停歇)。

(2)地图题注意经纬度定位(如马赛马拉位于赤道附近,干湿季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相关)。


3. 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措施

(1)问题:栖息地破坏、污染、气候变化。

(2)措施:建立保护区、划定迁徙走廊、国际合作(如《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

五、真题链接(示例)


【例题】分析北欧驯鹿季节性迁徙的自然原因。

【答案要点】

1. 冬季北欧寒冷,苔原被冰雪覆盖,食物短缺,驯鹿南迁至亚寒带针叶林带;

2. 夏季气温回升,苔原带植物生长,驯鹿北迁觅食;

3. 受昼夜长短变化影响,植被生长周期驱动迁徙。

六、延伸学习建议


1.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迁徙与气候、植被的关联。

2. 关注热点案例:北极熊因海冰融化被迫改变活动范围;长江流域江豚保护与航运的矛盾。

3. 练习绘制迁徙路线图,标注关键地理要素(如气候类型、地形屏障)。


通过以上知识整合,可以系统掌握动物迁徙的地理逻辑,提升高考综合分析能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