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帮别人省点钱",22岁女孩小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转卖闲置药品的行为竟被判贩毒。这起"网售剩药案"二审择期宣判的消息刚传出,立刻冲上热搜榜首。当合法剩药与毒品界限模糊,当善意助人遭遇法律重锤,这场审判正在叩问整个社会的良知。



一、案件争议焦点:主观故意还是无心之失?

根据警方调查,小琳通过二手平台出售的药品中,确实含有国家规定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但辩方律师指出,这些药品全部来自正规渠道,小琳在交易时明确标注了药品名称、生产日期和购买渠道,甚至主动提醒买家需要遵医嘱服用。与小琳有相似经历的网友留言道:"家里老人去世后,冰箱里剩的降压药我都扔了,现在才知道可能犯法了?"

二、法律困境:空白地带滋生灰色空间

我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未取得资质的个人不得从事药品销售活动。但现实生活中,大量闲置药品因储存不当、过期等问题被浪费,据估算每年损失超千亿元。北京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坦言:"我们鼓励患者捐赠剩余药品,但缺乏合法渠道,很多药只能被丢弃。"这种供需矛盾催生了二手药品交易,也埋下了法律风险。



三、社会呼声:理性审判呼唤人性温度

"法理之外还有人情",最高法曾强调司法审判要体现天理国法人情。与小琳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地药贩子通过快递贩卖管制药品,因情节严重被判处无期徒刑。网友评论一针见血:"转卖剩药被判贩毒,大量制毒贩毒却逍遥法外,这判决让人心寒。"如何平衡法律的刚性与柔性,考验着司法智慧。

这场审判引发的争议,远非简单的罪与非罪之争。当法律条文与现实需求产生剧烈碰撞,当个人善意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我们更需要的是完善规则、填补空白,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毕竟,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来都不是制造对立,而是守护公平正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