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宣布取消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学系,其中超过90%为文科专业。这一决策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校内师生震动,更在全球教育界掀起关于文科存续与价值的激烈讨论。

从“教师离职”到深层危机

根据哈佛校报《深红》的报道,历史与文学系成为“重灾区”,因5名教师离职或转岗,该系被迫取消6门课程,包括《全球跨性别历史》《拉丁美洲的种族形成》等特色研讨课。

艺术与建筑史系、宗教研究委员会也各取消3门课程,官方解释多为“教师病假”“岗位调整”等。尽管校方强调这是短期人事变动导致的技术性调整,但学生和学者质疑背后存在更深层动因。有大三学生安吉丽娜发现所选课程从课表“神秘消失”,类似情况在文科生中普遍存在。


数据显示,哈佛人文学科的新生比例已从2012年的14%降至2022年的7%。全美范围内,艺术史、人文与美术等文科专业长期位列失业率前三。这一趋势与“文科无用论”的复兴密切相关——在技术驱动和就业压力下,社会对文科的实用性质疑愈演愈烈。

全球文科危机

哈佛的调整并非孤例。新冠疫情后,全球高校面临财政紧缩,纷纷对“成本高、回报低”的文科“开刀”。

中科大、四川大学等中国高校近年也撤销了英语、考古学等文科专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2024年的报告显示,文科毕业生薪资中位数比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低30%。这种“市场导向”的学科优化,实质反映了经济结构转型中教育与产业的脱节。


然而,简单将文科衰退归咎于“无用”有失偏颇。哈佛被取消的课程中,《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等课题,恰恰试图以人文视角解析当代社会问题。复旦大学文博系探索的“高科技文科”,则通过数字化手段革新传统研究,证明了跨学科融合的潜力。


文科的未来

消亡还是重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