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春和景明,又到了广西人一年一度“拉仇恨”的日子——


连上周末放假四天 图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当你在辛苦干活的时候,你朋友圈的广西人,却在看庙会、逛歌节、以及各种野营烧烤旅游↓↓↓

唱山歌

传说中,歌仙刘三姐用山歌揭发财主恶行,最终在三月三坠崖殉歌。壮族人将对歌融入节日,用歌声延续刘三姐精神。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刘三姐

唱山歌是三月三的头等大事。对歌比赛、山歌演唱会,甚至是公园里你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山歌声。


如果你去得更早一些,甚至可以看到菜市场卖菜的婆婆都在抽空练习山歌。


抢花炮

抢花炮是传承了700多年的非遗项目。每年三月三,在南宁、百色、梧州、柳州等地都会举办抢花炮比赛。

将红布或红绸缠在直径5厘米的铁制圆环,置于装火药的铁火铳上。燃放后花炮被轰至空中,落下时众人争抢。


一共抢三炮,头炮象征“万事吉祥”,二炮寓意“人财兴旺”,三炮代表“五谷丰登”。


抢花炮号称东方橄榄球,但更野性——河岸山坡都是战场,不限人数,不限队数,谁抢到就是赢家。

竹竿舞

竹竿舞最早源于壮族群众的农田劳作。壮族先民在稻田中使用竹竿支撑秧苗和稻穗,后逐渐将竹竿作为舞蹈道具,演变为娱乐和节庆活动。


持竿者或坐或蹲,按音乐节奏分合竹竿,舞者在竹竿间跳跃、穿梭,动作包括旋转、跳跃、扭转等。


游客也能跟着一起跳,竹竿舞虽然看着简单,但真跳了你会发现别人舞姿优雅,而你可能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吗喽。

抛绣球

抛绣球已经成了广西中考考试项目,将绣球抛起,穿过9米高的杆子顶端的铁环,规定时间内抛中 13 个才能拿满分。


三月三时,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若男方回赠礼物且女方接受,则象征确立恋爱关系。


如今,绣球的寓意已经不仅是爱情,更是是吉祥之物,能带来好运和福气。绣球大多为 12 瓣,象征着一年 12 个月都美满团圆。


更多活动

还有很多盛大活动在三月三期间举行,马山会鼓、侗族大歌、打铜鼓、打扁担、长发节、大马戏、五色糯米宴、瑶族举行成人礼、花船游河……各种各样特色活动,介绍不过来了。




独一份的烧烤

广西的烧烤会刷蜜糖或果酱,用紫苏和假篓来增加风味,放眼全国也算是独一份了。


据说南宁有 6000 多家烧烤店,凌晨两点的夜市依旧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而当你震惊地质问“你们广西人不用上班吗?”,只会得到一句“壮族三月三,过节要放假啊”。

部分地区的南方人可能会咬牙切齿,表示“我们也过三月三,凭啥不放假?”

而不少北方人可能会一脸懵,去搜索“三月三是什么节?”

实际上,以前三月三并不是广西地方节日,甚至不是南方特色节日。短短几十年前,它还是不分南北、不少民族和地区都过的节日,不仅热闹好玩,还是中国最古老最盛大的“情人节”,可能源于最早的祓禊(fú xì)仪式(驱邪祈福)+“相亲约会”。


周朝人的“官方相亲”


翻开《周礼》,三月三的前身“仲春之会”堪称上古版《非诚勿扰》。媒氏官(周代的民政局公务员)每年开春最头疼的任务,就是盯着单身男女的婚恋进度。

但别以为古人着急催婚,实际上周礼和儒家提倡晚婚,将嫁娶年龄记载为男子30岁、女子20岁(虚岁),比现在多数地区都晚。反倒是墨家和法家急着催生,主张立法惩罚大龄单身青年。


仲春之会成型


那为什么非要定在仲春?古人早参透了“春天荷尔蒙定律”(不是)。《礼记·月令》记载,仲春这月燕子北归日,周天子要带妻子祭拜“高禖(méi)”(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祭祀现场嫔妃佩戴弓套、手握箭矢——这可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祈求婚姻美满的特殊装备。

而且周代的仲春之会,不仅是青年男女约会,也是全民春游的盛大节日。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男男女女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所以有了《论语》那个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上巳节的跌宕节生


魏晋名士把河边聚会玩出文艺新高度,增加了曲水流觞、宴饮赋诗等风雅活动。魏晋开始,上巳节又从巳日固定为初三,从此“三月三”便成了上巳节俗称。此时。

唐代每逢三月初三,长安城就开启狂欢模式,曲江两岸尽是华服出游的男女士庶,宴席从水畔绵延至林间。正如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到了宋代,三月三是法定节日,但“相亲业务”被元宵节抢走,踏青阵地也遭清明寒食围攻,上巳节惨成“节日内卷”牺牲品——毕竟宋朝人过节比现在还多,各种大小节日成堆。而且宋朝文化宽松,市井繁盛,商品经济发达,男女约会不太用挑日子,三月三自然就没那么受重视了。

宋朝亡于蒙古征服,草原没有上巳节的风俗,元朝基本上废除了几乎所有传统节假。等到明朝建立,皇室虽然带头复兴了上巳,但并没有把它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上巳这个古老的“官方情人节”,就慢慢变成了民间节日。

但这不代表上巳节就没人记得了。实际上,从明清到民国,全国上下很多地方还是挺热闹地庆祝三月三的。大家常常会找个理由,比如将三月三认证为轩辕黄帝、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的生日,来搞搞庆祝活动。节日里,大家喜欢去踏青,吃荠菜煮鸡蛋,祈求好运,驱赶坏运气,还能看到古代修禊礼的影子。


荠菜煮鸡蛋


北方也曾过三月三


建国后,上巳节因为种种原因,曾经消失了三十年。直到80年代才开始复兴,但也不再是法定节假日了,因此逐渐被人遗忘,北方不少年轻人甚至从没有听过三月三。

但是在华南有的省份,三月三仍是多族共同庆贺的踏青歌节:不仅是祭祖的重要日子,青年男女还要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嬉戏娱乐。也多亏壮族、苗族等民族同胞保留了古老而丰富的上巳节俗,成功争取到了广西三月三放假。


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正在舞龙

其实,北方同学如果去问一问家里的老人,或者翻一下民国的县志,可能会发现就在几十年前,一些北方地区同样会过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织壮锦

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和民间对传统文化愈发重视,北方一些地方也在复兴上巳节,有的上巳节庆典还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穿汉服逛庙会是今人过上巳节的标配之一。


山东的济南千佛山三月三、临沂白塔街庙会;

陕西的西安漕渠三月三节、汉中午子山庙会;

甘肃的会宁桃花山庙会、三月三桃柳节;

山西的三月三蟠桃会、千鸡会、真武圣诞、蒸榆钱斩百病、洪洞的迎娘娘……


就让我们一起做个美梦:大家都能过到想过的节,不要留广西人独美


在你的家乡,还在过三月三么,又有哪些习俗呢?

来源:人民网、博物、拼拼旅行

本文中图片、文字、音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