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清晨,宣汉职专财经商贸党支部组织480余名师生志愿者,踏着晨露走进宣汉县君塘镇陌上森林研学基地,开展“无痕山林”环保志愿行动。这支携带计算器与环保夹的特殊队伍,用专业素养丈量生态保护,累计清理山林垃圾56公斤,发放环保宣传资料500余份,人均成本仅1.92元,在青山翠谷间书写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课。
活动筹备阶段,师生们提前两周实地踏勘3.2公里巡护路线,运用财务管理专业工具构建动态监测模型,将整片林区划分为8个网格化责任区。会计专业师生精心设计的《环保行动成本控制表》,将18项支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最终将活动总成本控制在639.2元。“我们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2023级会计班班长展示的成本分析图谱显示,通过科学规划路线和物资调配,每公里巡护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41%。
艳阳初升之时,志愿者们手持可降解垃圾袋展开行动。清捡组沿山道实施地毯式排查,对发现的食品包装、烟头等垃圾进行分类称重;数据组实时记录不同区域垃圾分布密度,为后续环保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宣教组则用专业知识设计“生态账本”互动游戏,引导游客通过计算塑料瓶降解年限兑换手绘书签。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由108个回收塑料瓶搭建的“生态时间胶囊”装置,每个瓶身标注的降解数据,无声诉说着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矿泉水瓶降解需要450年,这个数字让我震撼。”参与活动的游客张女士带着女儿将刚捡到的垃圾投入分类箱。据实时监测,活动期间游客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率达67%,乱丢垃圾现象同比减少52%。财经专业学生开发的“边际成本分析法”在实战中展现成效,他们通过动态调整人力配置,使垃圾清运效率提升37%。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在林间竖起“无痕”警示牌,密密麻麻的签名与专业详实的数据报告互相呼应。并将清捡的垃圾精心拼成刺眼的“无痕” 二字。不仅呼应了“森林无痕” 主题,更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强化了大家对无痕山林理念的理解与记忆。
专业部负责人李毅表示,这场融合专业实训与环保教育的行动将持续深化,每月定期开展山林巡护、环保课堂等活动。“当财经学子用成本分析法计算生态价值,用财务报表呈现环保成果,绿色发展的种子就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了。”
返程途中,志愿者们将最后一批垃圾分类运往处理站。账簿上整齐排列的数字与山间重归洁净的小径,共同见证着这群“财经环保卫士”如何用专业技能践行“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回忆什么都不带走”的无痕承诺。
来源:宣汉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