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区域,国家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大国经略发展格局的主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后,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着眼全国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持续发挥。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如何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势能?如何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各区域发展战略间的合作?本报约请三位学者研讨交流。

主持人:于颖 本报记者

嘉宾: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二级教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邓智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石晋昕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铁(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成为“轨道上的长三角”又一新动脉。新华社图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9场有关区域发展的座谈会,并在多次考察调研中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论述。如何深入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在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意义?

张学良:区域协调发展是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实现协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内在要求。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空间协同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既要缩小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以及城乡之间的区域差距,又要尊重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避免一刀切式的发展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依托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通过推动高端要素跨区域流动,加快区域间分工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县域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城乡融合的纽带作用,不仅夯实了国内循环的基础,也提升了参与国际循环的竞争力。

邓智团: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超越了传统的均衡发展理念,形成了“动态平衡、优势互补、质量优先”的立体框架。其一,区域协调发展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强调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差距,而非简单追求经济总量平衡。其二,区域协调发展以差异化发展为核心路径,立足各地区资源禀赋,构建“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其三,区域协调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支撑,通过破除行政壁垒、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跃升。

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金钥匙”,更是一场重塑经济地理的深刻变革,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大国雁阵效应”:既有龙头区域的创新引领,又有后发地区的追赶跨越,最终形成“各区域共同现代化”的生动局面。

一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经络”: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城市群强化创新引擎作用,中西部地区依托“东数西算”“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承接产业转移,形成“核心带动、全域联动”的发展态势。二是倒逼产业升级,通过跨区域产业链分工,提升整体竞争力,破解“同质化竞争”困局。三是通过东西部协作、特殊类型地区扶持,推动后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四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重大区域战略-国家安全屏障”的有机统一。

石晋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动力源,还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韧性基础。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通过要素流动与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发展的动态平衡;通过重点领域支撑保障,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效益的综合均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战略叠加效益显现和重点区域联动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强化重点区域战略协同,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邓智团:区域协调发展已从传统的“要素互补”迈向“联动协同”,从“政策驱动”转向“制度创新”。当前,特别需要紧密贴合中央政策导向,从战略高度洞察发展规律,运用系统思维正确认识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新形势:多维变革驱动区域发展逻辑重塑。一是空间结构深度重构,我国区域发展正经历“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动力系统迭代,既要强化增长极引擎作用,又需破解“虹吸效应”导致的区域落差。二是安全与发展平衡压力凸显,国际产业链重构与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叠加,亟需在开放发展与边疆安全之间构建新支点。三是生态约束刚性增强,传统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标志着区域协调已从经济维度拓展至生态、安全等多重维度。

新任务:系统性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其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基石。要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与生态安全维护的动态平衡。其二,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同是关键驱动力。要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搭建区域产业协同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提升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其三,创新区域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是保障。要完善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确保区域合作在公平、公正、共赢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新要求:改革深化破解整体发展难题。其一,高水平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破解区域发展碎片化困境的关键。要从制度层面破除行政垄断、地方保护等体制障碍,畅通商品、服务、要素流通渠道,激发市场活力与规模效应。其二,打造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体系是适配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必然选择。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差异,精准制定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组合拳”。其三,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法治保障,是确保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张学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面临多重挑战。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到来使传统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更加包容、高质量的增长模式。为此,我们提出了“多彩空间价值理论”。即,区域协调发展要聚焦优化空间布局,以“红色”的安全韧性保障为前提,深化传统要素“橙色”增长,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和东北地区深化在粮食安全和能源保障方面的支撑作用。聚焦创新要素驱动“金色”增长,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力,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联动。落实“两山”理论造就“绿色”增长,紧密结合“双碳”目标,优化能源产业布局,探索各区域的绿色转型路径。发挥文化文明“青色”增长,深挖区域文化文明“软资源”。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蓝色”增长,实现服务的跨区域整合和配置优化。共筑区域协同“紫色”增长,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提高政策精准度。

石晋昕:我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多维目标协同、多重动力驱动的新阶段。首先,人口结构变化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挑战,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化,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区域发展的先决条件。城乡人才结构不均衡容易导致增长动力极化和要素错配并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人才共享、数据要素流通等新型协作机制形成更多的人才新高地。其次,新兴产业催生区域发展新机遇,新能源、人工智能、文旅产业等新经济业态为产业链重塑和区域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要以数字技术、绿色经济、县域特色产业为引擎,促进地区优势互补,实现经济发展换道超车。再次,区域协调发展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创新各类政策工具,打造协同治理试点,促进区域间合作。最后,区域协调发展要锚定“高质量”,要秉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实现更加公平有序、系统全面、绿色环保、智慧智能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主持人: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动力引擎作用持续增强,东北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中西部地区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如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部署,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张学良:一要聚焦以人为本,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依托城市群、都市圈等新型城镇化空间载体,通过系统性、集成性改革,推动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必要路径。二要以区域联动合作为抓手,主动发挥战略之间的叠加效应,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在板块内部加强合作,依托东部沿海增长轴线强化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优势;依托武汉、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引领推动形成中部联动网络。同时要加强区域间协同联动,充分释放政策叠加优势。以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构筑小“钻石菱形”空间协同,加快中部和西部联动发展;以雄忻高铁、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等重要空间廊道加快中部和东部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关键节点为引领、重要廊道为纽带、广阔腹地为支撑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联动格局。

邓智团: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构筑空间一体化骨架。从“轨道上的长三角”疾驰,到京雄商高铁鲁豫段穿梭,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并驾齐驱,基础设施如神来之笔打破地理桎梏。未来要持续织密“铁公水空”立体网络,推动5G、算力网络等新型基建共建共享,让“硬联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超级引擎”。

加强机制创新“软衔接”,破除行政壁垒藩篱。区域协调重在打破行政“坚冰”,营造共生共荣生态。比如京津冀“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长三角136项制度创新、粤港澳110项“湾区标准”、川渝民生“通办”,尽显机制创新魔力。后续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让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为之手”默契配合,协同发力。

加强城乡发展“深融合”,激活内需增长潜能。一方面,吸引城市资本下乡,投资现代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资金与活力;另一方面,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业积累经验后返乡,反哺乡村建设。同时,加速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以城乡深度融合的协同之力,拓宽内需增长新通道。

石晋昕: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构建战略叠加的协同体系,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同时要加快构建如数据共享、跨省通办、标准互认等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以制度创新破解地理和行政分割。二是强化重点领域支撑,发挥比较优势。例如京津冀打造科创增长极,布局高端创新平台;长三角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西部城市群发挥新能源的禀赋优势,打造新能源与智能制造融合的新高地。三是促进民生保障和绿色发展。以对口帮扶、辐射带动等方式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供给差距,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要将区域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主持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长三角一体化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今后,长三角如何在区域内握指成拳、形成合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战略间的对接和联动?

张学良: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入深水区,未来仍需进一步紧扣“高质量”与“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加强区域战略间的对接和联动。

优化内部协同,充分释放战略叠加效应。要强化上海和长三角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引领作用,利用区域内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开放平台先行先试,在小尺度、跨区域合作上探索财税分享、园区共建等利益分享机制,统筹对接国家开放战略,充分释放区域重大战略的叠加效应。

增强辐射带动,推动长三角整体协调发展。强化上海的龙头作用,依托上海在金融、科技、航运等领域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强与全球市场的联通;通过建立产业协作机制,支持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与周边地区的制造基地、供应链体系形成更紧密的分工协作,形成“龙头引领、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强战略合作,推动区域空间协同。当前,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为主的区域重大战略及其城市群构筑的大“钻石菱形”空间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进一步加强战略衔接,强化空间协同联动,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双圈合作”;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同时深化京津冀、粤港澳和长三角之间跨区域产业创新协同,推动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联动机制。

邓智团:内源聚合“握指成拳”,塑造区域协同新范式。依托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雄厚实力,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成果落地。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为基,共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集群,沪苏浙皖各展其长,“海陆空”全产业链协同,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突破,积极探索区域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监管机制,消除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外拓联动“舒筋活血”,促进重大区域战略间的联动协同。一方面,长三角地区要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与协同创新,实现流域内产业的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高端服务业协同,借助长三角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加速京津冀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开放优势与长三角的科技研发实力,重点开展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联合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石晋昕: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去定位思考,发挥好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在区域内部,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有序合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监管执法一体推进、生产要素流动共享、规则标准互通互认,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制度创新,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城市群的合作,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